第一百四十三章一人兴邦
大明公务员第一百四十三章一人兴邦第一百四十三章一人兴邦
何夕还没有来到宫中。朱雄英已经知道的外面的情况。
何夕离开北京这一段时间,朱雄英没有闲着。他固然没有给杨士奇拆台,甚至还给杨士奇站台。但是并不代表,朱雄英并没有其他想法。
只能说,朱雄英学会怎么做皇帝了。
君臣名分在这个时代,就是皇帝在权力斗争之中,最大的依仗。杨士奇是何夕的人,是何夕的弟子,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是大明的臣子,君父君父。他天然要服从皇帝。
朱雄英也有挖何夕墙角的意图。当然了,不要太着急。要慢慢来。
除此之外,就是对北京的掌控。
北京三教九流各方面,朱雄英都要掌控。
其他地方,朱雄英可以不管,比如河北,辽东,日本等地。但是北京城。朱雄英一定要管,不仅仅是北京是未来的工业中心,更因为是北京是京师。如果朱雄英不能掌控北京。就意味着自己的小命不能保全。
所以朱雄英这一段时间,对北京各方面的渗透很下工夫。
这才及时的知道,何夕到来对整个北京的影响。
朱雄英忍不住叹息一声说道:“一人兴邦,今日我算是见识了。”
本来,随着朱雄英的羽翼丰满。朱雄英并不是没有其他想法。从何夕手中夺取大权。但是安陵堡之败,对朱雄英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安陵堡之败传过来之后,朱雄英其实想过很多办法挽回局面。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下手,他担心自己越做越错。所以不敢轻易做出重大调整。他想要安抚人心。但是他怎么做,也并没有影响到外面人心惶惶,几乎影响到了正常秩序。
他这个皇帝怎么做都没有用,但是何夕一到,北京上下立即都有反应。
朱雄英也明白了,何夕在北京人心中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也收敛了自己的小心思。
因为,这天下也非何夕不可。
朱雄英整理了一下衣服,在宫门口迎接何夕。
见何夕远远地走来,几步迎了上去,说道:“姑父。”
何夕立即行礼说道:“臣不敢当陛下此礼。”
两人坐定之后,朱雄英说道:“而今傅友德咄咄逼人,耿炳文围攻真定。还请姑父教我。”
何夕说道:“真定的情况我是看过的。果然善守者必善攻。耿炳文是个人物。不过,而今耿炳文军中有了一个人。则耿炳文就不足为虑了。”
真定与太原之间的孔道,就是井陉。
乃是太行八陉之一。
何夕在此处修建井陉堡,卡住要处。其实井陉本来就有关卡。但是奈何,大明在划分省界的时候,将井陉关划到山西。此关易守难攻。当日没有攻下来。只有建一堡塞其要害。将这一条路给堵住了。
耿炳文去年就到了太原。一方面整顿兵马。另外一方面就想办法东出。
他也尝试过进攻,但寸步未进。就好像傅友德攻安陵堡一样。
只是耿炳文在攻守之道上,不傅友德更擅长。毕竟。耿炳文在长兴驻守了十年,让朱元璋进攻陈友谅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最艰难的时候面对张士诚十万大军围攻,他麾下只有数千将士,却依然守住了城池。
在守城上是行家的人,对于攻城一定也有心得体会。
耿炳文所用的办法,就是爆破。
他让人挖地道直通城下,塞进去几千斤炸药。轰的一声,城堡砸出一个大缺口,下面的事情就不用说了。虽然北军将士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是没有寡不敌众。
最后的下场可想而知。
正因为挖掘坑道费时间很长。耿炳文才筹备了几个月,一举功成。
只是很多时候胜利的影响未必都是正面的。还有负面的。
如果单单是耿炳文胜利也就罢了。而傅友德在安陵堡之战大胜,更让很多人有其他想法。觉得北京是不是不行了。
朱雄英沉思片刻,说道:“姑父的意思是,晋王叔。”
何夕说道:“然也。”
晋王也是这样觉得的。
这个消息对晋王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无他,晋王其实希望这一战,长长久久地打下去,不希望任何一方胜利。如果可以的话,他还希望南军有一场大败。从而保持他晋王在太原的独立性。
耿炳文。赵庸这两个人行动缓慢,与晋王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如果不是南京局面稳定,晋王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耿炳文这一次进攻,都未必能够成功。
晋王更是以支援耿炳文的名义。令晋王世子坐镇太原,他带来数万大军来支援耿炳文。
这不支援还好。一支援何夕立即觉得西路南军的威胁大减了。
毕竟打仗归打仗,一旦打仗之中其他因素太多了。胜利的可能就小了。
朱雄英说道:“那姑父的意思是,先攻西路军?”
何夕说道:“并不是,傅友德是天下名将。他不会坐着不动,上一次是荥阳侯辜负了颍国公。否则而今就不是这个样子,说不定,南军的兵法就在天津了。”
“正因为傅友德在东,我们只能先与傅友德决胜。而不是去处理耿炳文。”
朱雄英沉吟片刻,说道:“朕明白了。我们攻傅友德,耿炳文基本想要支援,恐怕一时间也不行。但是傅友德想要支援耿炳文,却是一句话的事情。”
“想要挽回局面,最重要的是,避免两军合力。所以先进攻傅友德。”
何夕点点头,说道:“陛下圣明。”
其实何夕并不觉得朱雄英说得对。因为朱雄英显然对战场,并没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原因很简单。战争场地是有限的,就好像叶沈与傅友德在安陵堡北边一战,其实傅友德的人数是多余叶沈的。但是双方人数似乎势均力敌。那是因为,战场就那么大。再多人摆不开了。
傅友德从后面指挥军队搞迂回,其实也是一样的。沿着运河两岸,固然是大平原。但是作为一个将领,他的指挥能力,这个时代军队通讯能力,都是有限度的。
决定了军队能摆开多大,即便地形上没有限制,军队战斗也不可能无限制地铺大饼。
傅友德很明白这一点,于是他没有要求后面的军队与他汇合,而是分散兵力,两路迂回,建立新的战场。
也就是说,傅友德手中的兵力之所以不增加,是因为增加更多,只会增加后勤负担,对于战事本身并没有什么作用了。甚至还有副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杨广攻高丽是一场灾难。
并不是说高丽人有多难打。而是隋军自己的后勤压力压死了自己。
当时的辽东到处都是沼泽,根本不能承受这么大后勤压力。唐太宗攻高丽的时候,几万人的后勤都很吃力。更不要说,隋朝几十万人了。
也就是说,傅友德与耿炳文两军汇合,本身就符合兵法。傅友德决计不会做这样的蠢事的。
但是何夕给朱雄英说这个做什么?
一时间,他也给朱雄英说不清楚这里面的事情。他当务之急是安抚朱雄英,让朱雄英重新建立胜利的信心,从而今进行下一步动作。而不是给朱雄英上兵法课。
朱雄英听何夕夸奖自己,果然有些高兴,说道:“那姑父准备,怎么对付傅友德,叶沈他到底行不行?换不换将?”
何夕叹息一声,说道:“以臣之见,还是叶沈吧。叶沈虽然败给了傅友德。但是能在傅友德面前全身而退,也不是寻常人可以做到的。”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何夕还没有来到宫中。朱雄英已经知道的外面的情况。
何夕离开北京这一段时间,朱雄英没有闲着。他固然没有给杨士奇拆台,甚至还给杨士奇站台。但是并不代表,朱雄英并没有其他想法。
只能说,朱雄英学会怎么做皇帝了。
君臣名分在这个时代,就是皇帝在权力斗争之中,最大的依仗。杨士奇是何夕的人,是何夕的弟子,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是大明的臣子,君父君父。他天然要服从皇帝。
朱雄英也有挖何夕墙角的意图。当然了,不要太着急。要慢慢来。
除此之外,就是对北京的掌控。
北京三教九流各方面,朱雄英都要掌控。
其他地方,朱雄英可以不管,比如河北,辽东,日本等地。但是北京城。朱雄英一定要管,不仅仅是北京是未来的工业中心,更因为是北京是京师。如果朱雄英不能掌控北京。就意味着自己的小命不能保全。
所以朱雄英这一段时间,对北京各方面的渗透很下工夫。
这才及时的知道,何夕到来对整个北京的影响。
朱雄英忍不住叹息一声说道:“一人兴邦,今日我算是见识了。”
本来,随着朱雄英的羽翼丰满。朱雄英并不是没有其他想法。从何夕手中夺取大权。但是安陵堡之败,对朱雄英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安陵堡之败传过来之后,朱雄英其实想过很多办法挽回局面。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下手,他担心自己越做越错。所以不敢轻易做出重大调整。他想要安抚人心。但是他怎么做,也并没有影响到外面人心惶惶,几乎影响到了正常秩序。
他这个皇帝怎么做都没有用,但是何夕一到,北京上下立即都有反应。
朱雄英也明白了,何夕在北京人心中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也收敛了自己的小心思。
因为,这天下也非何夕不可。
朱雄英整理了一下衣服,在宫门口迎接何夕。
见何夕远远地走来,几步迎了上去,说道:“姑父。”
何夕立即行礼说道:“臣不敢当陛下此礼。”
两人坐定之后,朱雄英说道:“而今傅友德咄咄逼人,耿炳文围攻真定。还请姑父教我。”
何夕说道:“真定的情况我是看过的。果然善守者必善攻。耿炳文是个人物。不过,而今耿炳文军中有了一个人。则耿炳文就不足为虑了。”
真定与太原之间的孔道,就是井陉。
乃是太行八陉之一。
何夕在此处修建井陉堡,卡住要处。其实井陉本来就有关卡。但是奈何,大明在划分省界的时候,将井陉关划到山西。此关易守难攻。当日没有攻下来。只有建一堡塞其要害。将这一条路给堵住了。
耿炳文去年就到了太原。一方面整顿兵马。另外一方面就想办法东出。
他也尝试过进攻,但寸步未进。就好像傅友德攻安陵堡一样。
只是耿炳文在攻守之道上,不傅友德更擅长。毕竟。耿炳文在长兴驻守了十年,让朱元璋进攻陈友谅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最艰难的时候面对张士诚十万大军围攻,他麾下只有数千将士,却依然守住了城池。
在守城上是行家的人,对于攻城一定也有心得体会。
耿炳文所用的办法,就是爆破。
他让人挖地道直通城下,塞进去几千斤炸药。轰的一声,城堡砸出一个大缺口,下面的事情就不用说了。虽然北军将士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是没有寡不敌众。
最后的下场可想而知。
正因为挖掘坑道费时间很长。耿炳文才筹备了几个月,一举功成。
只是很多时候胜利的影响未必都是正面的。还有负面的。
如果单单是耿炳文胜利也就罢了。而傅友德在安陵堡之战大胜,更让很多人有其他想法。觉得北京是不是不行了。
朱雄英沉思片刻,说道:“姑父的意思是,晋王叔。”
何夕说道:“然也。”
晋王也是这样觉得的。
这个消息对晋王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无他,晋王其实希望这一战,长长久久地打下去,不希望任何一方胜利。如果可以的话,他还希望南军有一场大败。从而保持他晋王在太原的独立性。
耿炳文。赵庸这两个人行动缓慢,与晋王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如果不是南京局面稳定,晋王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耿炳文这一次进攻,都未必能够成功。
晋王更是以支援耿炳文的名义。令晋王世子坐镇太原,他带来数万大军来支援耿炳文。
这不支援还好。一支援何夕立即觉得西路南军的威胁大减了。
毕竟打仗归打仗,一旦打仗之中其他因素太多了。胜利的可能就小了。
朱雄英说道:“那姑父的意思是,先攻西路军?”
何夕说道:“并不是,傅友德是天下名将。他不会坐着不动,上一次是荥阳侯辜负了颍国公。否则而今就不是这个样子,说不定,南军的兵法就在天津了。”
“正因为傅友德在东,我们只能先与傅友德决胜。而不是去处理耿炳文。”
朱雄英沉吟片刻,说道:“朕明白了。我们攻傅友德,耿炳文基本想要支援,恐怕一时间也不行。但是傅友德想要支援耿炳文,却是一句话的事情。”
“想要挽回局面,最重要的是,避免两军合力。所以先进攻傅友德。”
何夕点点头,说道:“陛下圣明。”
其实何夕并不觉得朱雄英说得对。因为朱雄英显然对战场,并没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原因很简单。战争场地是有限的,就好像叶沈与傅友德在安陵堡北边一战,其实傅友德的人数是多余叶沈的。但是双方人数似乎势均力敌。那是因为,战场就那么大。再多人摆不开了。
傅友德从后面指挥军队搞迂回,其实也是一样的。沿着运河两岸,固然是大平原。但是作为一个将领,他的指挥能力,这个时代军队通讯能力,都是有限度的。
决定了军队能摆开多大,即便地形上没有限制,军队战斗也不可能无限制地铺大饼。
傅友德很明白这一点,于是他没有要求后面的军队与他汇合,而是分散兵力,两路迂回,建立新的战场。
也就是说,傅友德手中的兵力之所以不增加,是因为增加更多,只会增加后勤负担,对于战事本身并没有什么作用了。甚至还有副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杨广攻高丽是一场灾难。
并不是说高丽人有多难打。而是隋军自己的后勤压力压死了自己。
当时的辽东到处都是沼泽,根本不能承受这么大后勤压力。唐太宗攻高丽的时候,几万人的后勤都很吃力。更不要说,隋朝几十万人了。
也就是说,傅友德与耿炳文两军汇合,本身就符合兵法。傅友德决计不会做这样的蠢事的。
但是何夕给朱雄英说这个做什么?
一时间,他也给朱雄英说不清楚这里面的事情。他当务之急是安抚朱雄英,让朱雄英重新建立胜利的信心,从而今进行下一步动作。而不是给朱雄英上兵法课。
朱雄英听何夕夸奖自己,果然有些高兴,说道:“那姑父准备,怎么对付傅友德,叶沈他到底行不行?换不换将?”
何夕叹息一声,说道:“以臣之见,还是叶沈吧。叶沈虽然败给了傅友德。但是能在傅友德面前全身而退,也不是寻常人可以做到的。”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