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两位皇孙
大明公务员第四十五章两位皇孙第四十五章两位皇孙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人哪里会有不同的解读。
最少,朱元璋并没有让太子去死的想法。他这一句,不过是在告诫太子。这天下有些事情,不是非你不可的。如果,太子还这样,缠绵病榻。不能振作。朱元璋不介意,传孙不传子。
只是,即便传孙不传子,与杀了太子,这还是两回事。
其实,在朱元璋心中,太子从来是第一选择的。这只是一次敲打而已。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太子会有这样的联想。
不过,这一件事情,不仅仅让太子心中震动。也让另外一个人内心之中十分惶恐。
那就是朱允炆。
朱允炆暗中召见丁显。
丁显与朱允炆之间联系,也是有原因的。丁显很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朱元璋在一日,他就不可能翻身,沉落下僚之中,而今看似天下人都知道的名士。但是他很清楚。
在大明,名声什么的都是虚的,唯一权力才是真的。
丁显本来想通过方孝孺攀上太子的高枝,但太子本人,也瞧不上他。无他,太子觉得,这个人无德,他在何夕门下学习,是有师徒之名,却窃取老师的成果为己有,这种事情做的太没品了。
太子本身就是一个道德感很高的人。否则也不会,因为秦王之死,各种舆论,迟迟的走不出来。这样的人怎么会看上丁显啊。
如此一来,丁显也没有选择了。
只能想办法与皇孙之中选一个了。能选的唯有朱允文。
而同样的问题,朱允文是次子。在大明继位序列之中,非常靠后。如方孝孺等人,对朱允炆固然不错,但也没有要上船的意思。
而丁显却没有这样的顾虑。
如此一来二往的,丁显就成为朱允炆身边的谋士。
面对这样的局面。朱允炆自然要与丁显商议。
丁显听了这个消息,心中猛地一紧。暗道“看来没有希望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虽然说,朱元璋并没有册封朱雄英为太孙。但是让朱雄英在御前打杂,已经代表了很多意思了。
而大明的事情,只要朱元璋确定了,很少有人能翻过来的。
这一瞬间,丁显也有退却的想法,只是他看着朱允炆失魂落魄的样子,一瞬间好像看见了自己。原因很简单,朱允炆没有退路了。而丁显何尝有退路了。
朱允炆好歹是皇室血脉,只要低头服软,很大可能不会斩尽杀绝。但是丁显太知道,他做的什么事情了。他是反对变法的标杆,是因为这个态度将他推上了天下名士的位置上,但是同样这个态度,让他处在变法派必须攻击的位置上,而今不动他,是没有必要。将来有必要的时候,他的下场,甚至要比宋讷,刘三吾更加凄惨,毕竟宋讷与刘三吾好歹是大儒,门生故吏有很多。道德上也没有什么问题,更没有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
而他丁显,却不一样了。
丁显可是知道,他屁股下面的屎到底有多少。
最好的办法,就是跟着朱允炆,等待渺茫的翻牌机会,这个机会虽然是渺茫,但并非没有。毕竟,丁显可是知道,暗地里有很多人对所谓的新法都非常不满意的。
如果放弃这个机会,那么他再也没有利用价值,不管是对朝廷,还是对很多不敢冒头的反对者来说。
丁显说道:“殿下,自古成大事者,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而今局面不好,但是殿下并非没有机会。”
朱允炆就好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说道:“什么机会?”
丁显说道:“太子殿下,不管陛下如何爱皇长孙,真正将帝位传下去的,是太子殿下,而不是陛下。皇帝陛下与太子殿下之间,其实有些问题的。殿下也是有所发觉的。”
朱允炆沉吟片刻,觉得在丁显面前,也用不着隐瞒,“正是,我虽然不知道皇爷爷与父王之间,到底出了什么事情。但是父王病了这一段时间,皇爷爷来的很少。我问父王,皇爷爷的时候,父王的神色也有些不好。”
丁显已经从朝廷之中一些细小的蛛丝马迹,发现了这些,此刻得到了朱允炆的印证。更是有一丝兴奋,说道:“殿下,这是殿下唯一的机会。”
“陛下春秋高,将来继承皇位一定是殿下。而今陛下选了皇长孙,殿下只能争取太子殿下了。”
朱允炆沉思了一会儿,有一丝丝高兴,随即说道:“父王,敢违逆皇爷爷吗?”
丁显说到:“自然是不敢的。但是今后就不好说了。”丁显在“今后”这两个字加了重音。用意很明显,什么今后,自然是朱元璋死后。
朱元璋再厉害,也不能管死后的事情。
“而且,”丁显继续说道:“这也是唯一的办法了。即便不能做到,将来让太子殿下为殿下选一个好封地,最少能保证殿下,与太子妃余生得安。”
朱允炆听了这一句话,心中顿时一动。
朱允炆与太子妃吕氏,之所以一定要争这个位置,就是因为吕氏与朱雄英之间,有很多事情,是难以了结的。一旦朱雄英登基,吕氏担心,他与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好下场。
不过,何夕制定的藩国政策,给了他们新的出路,如果早早的去外地作为藩王,或许也是好的。即便是在荒芜之地,性命倒是保全了。
这也是丁显的次要目的。
如果能拥护朱允炆登基最好不过了,他就是定策之臣。如果不能,今后他也能跟着朱允炆远走海外,也算是一条活路。
朱允炆说道:“好。”
------
朱雄英并不知道,这一件事情引起各方的动静,他此刻在这秘书监做的很快乐。他当初在辽东的时候,也为何夕处理过一些庶务。
而今在秘书监,不敢说对所有政务都熟悉。但是上手都很快。方孝孺等人更是将朱雄英当成未来的储君。尽心尽力培养不提。
只要朱雄英询问,这些人没有不回答的事情。
只是方孝孺也对朱雄英有所试探。他将刑部尚书办的一个案子,拿给朱雄英,说道:“这是刑部新送上来的卷宗,你先来看看。然后呈给陛下。”
朱雄英不疑有他。拿下处理了。
第二天,方孝孺就拿来朱雄英看过的卷宗,细细看过。忽然问道:“这个案子,你觉得刑部的处置合理吗?”
朱雄英拿过一扫,就知道这是什么案子。
却说,南京城中有一户人家,在南京城中卖豆腐。起早贪黑的,也算是置办了家产。而今父母找过来,要让儿子在南京城中的店铺让给弟弟。他们自己再去其他地方开店。
此男子不服,坚决不给。父母将儿子告上衙门,理由是不孝。
这案子本来是很小的案子,一件家务事而已,如果在寻常时候,就让邻里调解就是了。但是问题是,而今新法推行,与旧法截然不同。
在旧法之中,儿子的一切都是父亲的。父亲将家产从大儿子手中,转移到二儿子手中。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是一家之主,在处理自己的家产。并没有什么好制摘的。
因为儿子在父母在的时候,并没有独立的财产权。即便是,这些家业都是大儿子自己打拼出来的也是一样的。
大儿子不答应,就是不孝。而不孝这个罪名,在古代是非常严重的,很有可能要了性命。
但是在新法之中,却不一样了。新法之中,个人有独立的财产权。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人哪里会有不同的解读。
最少,朱元璋并没有让太子去死的想法。他这一句,不过是在告诫太子。这天下有些事情,不是非你不可的。如果,太子还这样,缠绵病榻。不能振作。朱元璋不介意,传孙不传子。
只是,即便传孙不传子,与杀了太子,这还是两回事。
其实,在朱元璋心中,太子从来是第一选择的。这只是一次敲打而已。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太子会有这样的联想。
不过,这一件事情,不仅仅让太子心中震动。也让另外一个人内心之中十分惶恐。
那就是朱允炆。
朱允炆暗中召见丁显。
丁显与朱允炆之间联系,也是有原因的。丁显很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朱元璋在一日,他就不可能翻身,沉落下僚之中,而今看似天下人都知道的名士。但是他很清楚。
在大明,名声什么的都是虚的,唯一权力才是真的。
丁显本来想通过方孝孺攀上太子的高枝,但太子本人,也瞧不上他。无他,太子觉得,这个人无德,他在何夕门下学习,是有师徒之名,却窃取老师的成果为己有,这种事情做的太没品了。
太子本身就是一个道德感很高的人。否则也不会,因为秦王之死,各种舆论,迟迟的走不出来。这样的人怎么会看上丁显啊。
如此一来,丁显也没有选择了。
只能想办法与皇孙之中选一个了。能选的唯有朱允文。
而同样的问题,朱允文是次子。在大明继位序列之中,非常靠后。如方孝孺等人,对朱允炆固然不错,但也没有要上船的意思。
而丁显却没有这样的顾虑。
如此一来二往的,丁显就成为朱允炆身边的谋士。
面对这样的局面。朱允炆自然要与丁显商议。
丁显听了这个消息,心中猛地一紧。暗道“看来没有希望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虽然说,朱元璋并没有册封朱雄英为太孙。但是让朱雄英在御前打杂,已经代表了很多意思了。
而大明的事情,只要朱元璋确定了,很少有人能翻过来的。
这一瞬间,丁显也有退却的想法,只是他看着朱允炆失魂落魄的样子,一瞬间好像看见了自己。原因很简单,朱允炆没有退路了。而丁显何尝有退路了。
朱允炆好歹是皇室血脉,只要低头服软,很大可能不会斩尽杀绝。但是丁显太知道,他做的什么事情了。他是反对变法的标杆,是因为这个态度将他推上了天下名士的位置上,但是同样这个态度,让他处在变法派必须攻击的位置上,而今不动他,是没有必要。将来有必要的时候,他的下场,甚至要比宋讷,刘三吾更加凄惨,毕竟宋讷与刘三吾好歹是大儒,门生故吏有很多。道德上也没有什么问题,更没有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
而他丁显,却不一样了。
丁显可是知道,他屁股下面的屎到底有多少。
最好的办法,就是跟着朱允炆,等待渺茫的翻牌机会,这个机会虽然是渺茫,但并非没有。毕竟,丁显可是知道,暗地里有很多人对所谓的新法都非常不满意的。
如果放弃这个机会,那么他再也没有利用价值,不管是对朝廷,还是对很多不敢冒头的反对者来说。
丁显说道:“殿下,自古成大事者,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而今局面不好,但是殿下并非没有机会。”
朱允炆就好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说道:“什么机会?”
丁显说道:“太子殿下,不管陛下如何爱皇长孙,真正将帝位传下去的,是太子殿下,而不是陛下。皇帝陛下与太子殿下之间,其实有些问题的。殿下也是有所发觉的。”
朱允炆沉吟片刻,觉得在丁显面前,也用不着隐瞒,“正是,我虽然不知道皇爷爷与父王之间,到底出了什么事情。但是父王病了这一段时间,皇爷爷来的很少。我问父王,皇爷爷的时候,父王的神色也有些不好。”
丁显已经从朝廷之中一些细小的蛛丝马迹,发现了这些,此刻得到了朱允炆的印证。更是有一丝兴奋,说道:“殿下,这是殿下唯一的机会。”
“陛下春秋高,将来继承皇位一定是殿下。而今陛下选了皇长孙,殿下只能争取太子殿下了。”
朱允炆沉思了一会儿,有一丝丝高兴,随即说道:“父王,敢违逆皇爷爷吗?”
丁显说到:“自然是不敢的。但是今后就不好说了。”丁显在“今后”这两个字加了重音。用意很明显,什么今后,自然是朱元璋死后。
朱元璋再厉害,也不能管死后的事情。
“而且,”丁显继续说道:“这也是唯一的办法了。即便不能做到,将来让太子殿下为殿下选一个好封地,最少能保证殿下,与太子妃余生得安。”
朱允炆听了这一句话,心中顿时一动。
朱允炆与太子妃吕氏,之所以一定要争这个位置,就是因为吕氏与朱雄英之间,有很多事情,是难以了结的。一旦朱雄英登基,吕氏担心,他与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好下场。
不过,何夕制定的藩国政策,给了他们新的出路,如果早早的去外地作为藩王,或许也是好的。即便是在荒芜之地,性命倒是保全了。
这也是丁显的次要目的。
如果能拥护朱允炆登基最好不过了,他就是定策之臣。如果不能,今后他也能跟着朱允炆远走海外,也算是一条活路。
朱允炆说道:“好。”
------
朱雄英并不知道,这一件事情引起各方的动静,他此刻在这秘书监做的很快乐。他当初在辽东的时候,也为何夕处理过一些庶务。
而今在秘书监,不敢说对所有政务都熟悉。但是上手都很快。方孝孺等人更是将朱雄英当成未来的储君。尽心尽力培养不提。
只要朱雄英询问,这些人没有不回答的事情。
只是方孝孺也对朱雄英有所试探。他将刑部尚书办的一个案子,拿给朱雄英,说道:“这是刑部新送上来的卷宗,你先来看看。然后呈给陛下。”
朱雄英不疑有他。拿下处理了。
第二天,方孝孺就拿来朱雄英看过的卷宗,细细看过。忽然问道:“这个案子,你觉得刑部的处置合理吗?”
朱雄英拿过一扫,就知道这是什么案子。
却说,南京城中有一户人家,在南京城中卖豆腐。起早贪黑的,也算是置办了家产。而今父母找过来,要让儿子在南京城中的店铺让给弟弟。他们自己再去其他地方开店。
此男子不服,坚决不给。父母将儿子告上衙门,理由是不孝。
这案子本来是很小的案子,一件家务事而已,如果在寻常时候,就让邻里调解就是了。但是问题是,而今新法推行,与旧法截然不同。
在旧法之中,儿子的一切都是父亲的。父亲将家产从大儿子手中,转移到二儿子手中。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是一家之主,在处理自己的家产。并没有什么好制摘的。
因为儿子在父母在的时候,并没有独立的财产权。即便是,这些家业都是大儿子自己打拼出来的也是一样的。
大儿子不答应,就是不孝。而不孝这个罪名,在古代是非常严重的,很有可能要了性命。
但是在新法之中,却不一样了。新法之中,个人有独立的财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