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六十七章 好大喜功之风
翻页 夜间

第六十七章 好大喜功之风

    大明公务员第六十七章好大喜功之风第六十七章好大喜功之风

    “臣担心的是,从此之后,各地多事。边臣皆以边功为要,各地战事频发,百姓刚刚享受几年的太平日子,就不复存在。再者,而今勋臣本来就势大。几年前,陛下派何夕开海,以开海之力,分化一部分勋贵,这几年才那么安稳。只是如果边将屡屡建功。太子何以自处?”

    太子听了,也有一些担心。

    太子虽然比儒生们英气多了。并不觉得动兵有什么。毕竟太子从小到大,这么多年,经历过战事不在少数。早已习惯了。但是太子本身也不希望多打仗,倒不是太子怕打仗。而是太子掌握大明庶务。他太清楚大明的家底了。

    宝钞这几年没有发行过一次。正因为如此,宝钞价格还有一些上升。但是已经一比一百多。也就说一张面额一贯的宝钞,实际价值不过一百多个铜钱。

    这固然是好事,但是大明财政压力一直很大。还好有了海关税负,还有皇室在海上的收益也不少。虽然是内库的钱。但是朱元璋简朴,宫中花费自有定数,并不多。剩余的自然是用在朝廷大事上。

    即便这样,大明财政也少有结余。

    在太子看来,这种情况,简直是如履薄冰。

    他不讨厌打仗,而是讨厌任何花费太大的举措。包括打仗。

    不过,方孝孺最后一句话,却让太子心中一动。太子说道:“孤有什么难以自处的?”

    方孝孺说道;“唐隐太子何以输给太宗皇帝?就是因军功不如太宗。固然是隐太子军事上的才华不如太宗。但是最其中关键一点,却是太子不典兵。”

    “而今大明已经有骄兵悍将之忧,陛下在,尚能制之,再加上这些骄兵悍将都是跟随陛下打天下的老臣。等殿下登基的时候,不是身故,也就是垂老之躯。不足为太子忧,但是如果对外战事不断,新生的这些勋贵,殿下何以制之,如蓝玉,如沐英,如何夕?”

    太子微微一笑,说道:“先生过虑了。这三人,决计不会与孤作对?”

    方孝孺说道:“时移势迁,而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几十年后,又是什么样子。还有,臣冒死以闻,自古以来,天子长寿者少,大臣长寿者多,今日之骄兵悍将。陛下镇之,他日之骄兵悍将,殿下镇之。令皇孙也罹殿下今日之忧。更不要说,殿下并不典兵,笼络此等勋臣,不过是情义,姻亲羁绊之。这种办法真有用吗?”

    太子一愣。随即沉默了。

    他不想说他与沐英的情义有假,沐英是太子的大哥哥,太子很小的时候,就是沐英带着太子。太子出生的时候,沐英十岁出头,大孩子与小孩子一起玩,后来沐英出去打仗,每一次出去回来都要来看太子。

    太子也很喜欢听沐英说打仗的故事。

    他也觉得自己与常家的羁绊,随着前太子妃去世就结束了。两者利益关系很亲密。蓝玉不会想失去自己这个靠山的。只是太子想到这里,顿时觉得这方孝孺说得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蓝玉可没有沐英本分。在大事上,蓝玉不敢乱来,但是对下面人嚣张跋扈,骄兵悍将这个词就是为蓝玉所定做的。

    将来蓝玉真会忠心耿耿吗?

    太子也拿不准。不过他有信心压得住蓝玉。

    至于何夕,就更令太子有些不安。

    倒不是说何夕好或者坏,而是看不透,他每一次觉得自己能看透何夕了。但实际上,他都看错了。每一次审视何夕这个人,都能从何夕身上发现一些新东西。

    不知不觉之间,何夕已经改变了很多东西。

    比如他手边这一份官报样刊。

    说到底,太子与勋贵根本的矛盾,就在一点,那就是太子不典兵。

    并不是说,朱元璋不让太子染指兵权。而是指,不让太子带兵打仗。

    因为太子打仗,胜利不能奖赏,如果失败了,却要动摇国本的。从政治上来说,风险太大了。但是军人天然服从能带自己打胜仗的将领。这种服从,要比太子在后方,用各种手段建立的忠诚是不一样的。

    这就让太子很被动。

    在儒家宗法之下的太子,天然是儒家文臣的代表。

    不得不佩服,儒家先贤们在制度设计上的精妙用心。太子以此上台,从此就必须依靠他们这些儒臣了。

    而今太子也是这样想的。

    不过,太子不是庸人,摇摇头说道:“方先生说固然可能存在。但也没有到这种地步,而且坐稳这个位置。从来是需要能力的。儿孙的事情,儿孙再说吧。”

    “殿下,臣不是反对高丽之战,高丽之战到了而今,已经成了定居。而且估计臣一出门。几位王爷就要来找殿下。只是,这个苗头不对。国虽大好战必亡。高丽之战,朝廷几乎完全失控。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方孝孺说道。

    方孝孺看似绕了一个大圈,但并不无用之功。如果没有之前的铺垫。方孝孺这一句话,太子未必能听得进去。但是而今,有方孝孺这一圈铺垫之后。太子却将这些话给听进去了。

    太子心中暗道:“的确,对于武臣要加强管理了。高丽之战,不能为先例。”

    太子说道:“方先生说得有理,这一件事情,我与陛下说。何弟是有功之臣,但是那个叶沈?对,是叶沈吧。”

    方孝孺说道:“是叶沈。乃是辽东都指挥使叶旺之子。”

    太子说道:“他虽然是何弟的人,但是朝廷法度,却不能饶过。只是有功之臣,还是要有一些优容的。方先生拟个方案。等高丽战事抵定之后,再做处置不迟。”

    太子也知道,而今处置前线将领,是影响军心士气。就用了秋后算账这一招。

    方孝孺说道:“臣这就去吧。”

    方孝孺出了东宫,看着长长的宫墙。微微皱眉。

    方孝孺这般出手,自然不是为了叶沈。而是为了扭转朝廷风气。扭转这股好大喜功的风气。而今勋臣们本来就在朝廷之中占据上风,如果战事不断,大批新贵就会冒出来。

    打赢了。对于文官来说,是政治上的败仗。因为勋贵之中又多了一批新贵。打过胜仗的勋贵,与不能打仗的勋贵,在官场的话语权是完全不一样的。

    打输了,对大明不利,对文官们来说,也很难说是什么好事。

    更不要说,对大明国力的损耗。对百姓伤害。等等。

    所以,几乎所有的官僚与文臣都讨厌打仗的。而百姓们,也是安土乐居的,他们也不愿意打仗,除非打仗能给他们带来好处。大部分这是不可能的。

    其实数年之前,在何夕出京之前,方孝孺已经嗅到了味道,嗅到了朱元璋转换国策的味道。洪武三年提出来十五不征之国,这几年几乎没有提过了。似乎有意在遗忘。

    而今何夕更是南洋,高丽的打仗。

    一个个藩王外镇。

    百姓们欢喜这万里之外的胜利,对能打胜仗的将军,崇敬之极。任这种情况蔓延下去。方孝孺看来,就不是一个爪哇一个高丽的事情。而今蒙古还没有打完。就已经另辟战场了。

    他恍惚看见,等十几年之后,大明的军队数路出击,攻西域,下南洋,攻缅甸。攻日本,一轮浩大的扩张。然后,就是中国有事,至于怎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大明在国外的军队纷纷崩溃。或者干脆放弃。

    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只有无数白骨,不管是将士的,还是百姓的。他们用生命见证了一切。

    方孝孺并不觉得,这是他的妄想。

    秦何在?汉何在?唐何在?当年万里城郭安在?

    “不,这样的事情绝对不能发生?”方孝孺目光坚定,下定了决心。

    只是从什么地方下手,他还没有头绪。

    就在方孝孺思忖之间,看见诸王的仪仗过来,方孝孺侧身行礼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