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太子之威
,大明公务员
第八十八章太子之威
聚宝门外,无数士卒将码头给警戒了。本来熙熙攘攘的人群,早就被清空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这不是最后一次。
这是诸王之国送行的队伍。
何夕也在送行之中。但是仅仅在其中而已。
这一次走的是秦王,秦王妃与侧妃是对安庆公主最过分的。毕竟秦王在这一次损失大了。他到陕西已经十年有余。陕西很多东西都是他建设出来的。家底已经很厚实了,财力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各藩。正因为如此他损失也最大。
但是请不要怀疑秦王的政治素养。
其实朱棣能登上皇位,固然是他自己有能力。但也与他是宗室长者有关系,当时朱元璋儿子之中,最年长的就是燕王。燕王成为诸王之长,这个名义对燕王很重要。
否则他以什么身份宣布清君侧啊?
但是他两个兄长如果还在的话,真有靖难,登基的也未必是燕王。
秦王对何夕不爽,但是面上一点也不会露出来,好像一家人和和美美一般。这种感觉让何夕很不舒服,但也要完成演出。
好容易送走秦王。何夕本来准备回家。却被太子拦下来了。让他上了太子的车架。
太子说道:“其实有一件事情,我一直想找你商量,这一段时间事忙。故而耽搁了。今日有空,就问问你的意思?”
何夕说道:“何事?”
太子说道:“你太平府做的大事,我也知道了。父皇要成立煤铁司,隶属工部之下,特别将常州知府张度调过来。可见对这一件事情很看重啊。”
何夕眼睛之中闪过一丝迷茫。被太子捕捉到了,太子问道:“你是不是不知道张度是谁?”
何夕说道:“还请殿下指点。”
太子说道:“你还是为官太短,朝廷上的很多人都认不全。张度在官场上有一个外号,叫做水泼不进。”
“他本是兵部吏员,父皇有一次查看兵部名册,好像是洪武三年还是五年,父皇发现张度在兵部近十年,没有一件事情办错了。父皇说,这样的人怎么是吏员之才。于是提拔当了御史。在御史任上办了很多大案。心思缜密之极。凡是交到他手中的事情,从来没有出事过。而他从吏员上来,对下面的手段,看得很清楚。”
“不过,你知道他为什么被叫做水泼不进,而不是滴水不漏?”
何夕说道:“大兄,就别考我了。”
太子说道:“张度什么都好,就是格局小。似乎因为是从吏员提拔上来的。做事谨小慎微,没有一点错处之余。在自己权限之内,将权力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对其他的事情,不敢发一言以对,在朝为官十年,也没有什么进言。”
“办事是一把好手,但仅限于此了。”
“其实,父皇将他按在常州知府上数年,就是想锻炼锻炼他的。让他当正印官。培养他的格局。将来好重用。不过我这些也是数年前评价,这一任常州知府之后,他有没有什么长进,我就不知道了。”
何夕听了,朱元璋将这位张度派来,心中也有所揣测了。
张度这个人,作为一个具体计划的执行者,是很完美的。但这也是张度的天花板。重臣之所以被称为重臣。并不是因为他们官职高,而是他们对治理天下富有责任,对朝廷治理天下,有想法。
一般来说,在执行层面的人,到不了重臣级别的。
张度不管是因为见过太多的鬼蜮伎俩,谨小慎微,不敢越雷霆一步。还是,因为自己读书少,见识不广,对于大明朝该怎么治理这个话题,不敢多言,唯恐漏底。
但是对何夕的计划来说,张度是一个完美的执行者。
底层出身,下面胥吏们做的事情,估计是人家玩剩下的。不是儒臣,才不会计较什么这不对那不对。能力出众,执行力爆表。出仕以来,经手的事情,没有一件有问题。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何夕说道:“多谢大兄指点。”
太子说道:“你放心,张度回京之后,我让他去你府上拜会。他定然对你言听计从。你有什么想法,直接给他说便是了。”太子微微一顿,说道:“这是一件小事,我下面说的才是大事。”
“煤铁司专考,你的建议吧。”
何夕一愣,呼吸微微有些急促,说道:“不过是因为煤铁司建立,全员缺位,想来一个办法,迅速补充人手而已。”
太子不说话,气氛顿时冷了起来。只有外面车辙的声音。
何夕心中也不断翻涌。不知道该怎么说。
不得不承认,太子作为朱元璋培养的接班人,政治嗅觉敏锐之极,可谓落一叶则知秋。何夕这一点小动作,在他眼中,洞若观火,根本隐瞒不住。
何夕这一句话,倒也不是想隐瞒。而是他不知道该怎么给太子说。因为都是御前奏对。朱元璋一直不将未来的秘密告诉太子,何夕就不敢乱说话。
毕竟,君父,君父,既是君,也是父。
他们父子之间,分寸拿捏,他们自己知道,何夕可不敢参与进去。
不管太子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再好。那也是他们之间的事情。他们但凡有一点争执,彼此之间或许没有问题,但是卷进去,却不知道了。
太子声音似乎如故,淡淡地说道:“那你将你临时补位的办法。说一说吧。”
何夕说道:“其实就是考试。只是根据煤铁司的人员需要,单独设定考题而已。”
太子说道:“何夕。”
何夕说道:“臣在。”
太子说道:“父皇交代给你的事情,你不愿意说,我可以理解。其他事情,我也没有怎么过问。你是安庆的驸马,我不想让你为难。但是这一件事情不同。”
“我不知道你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这一件事情是朝廷大计。决计不可轻忽。”
“天下大事首在得人,得人则昌。失人则亡。自大明建立以来,父皇一直在探索选人,用人之法。宋师提议科举,就是因为我朝用人选人之法,并不健全。父皇以大魄力扫除一切陈规旧习。这是好事。父皇用人不循章法,唯才是举,虽和尚,道士,吏员,都能隆登高位。大明上下,有一股激昂之意。”
“但是有利必有一弊,真以为用人不循章法,出了很多荒唐事,前些年任县官,不能好好评点人物,反而在金殿之上,令选人抓阄。简直是笑话,但也是无可奈何的。”
“因为,用人不循章法,数百选人,可以定高下等级,何以配远近官缺。”
“故而,建立选人用人之章法,是这些年我心中所想所急。科举虽然非完策,但也是可用之策。父皇不取,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我想知道,你这个专项考试,又是什么意思?”
“我为太子,天下副君,无事不与。而且陛下交代你的时候,让方孝孺加入其中,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何夕连忙行礼说道:“臣不敢,只是此事关系重大,臣心中也没有腹稿。没有把握的事情,如何能呈上君前,臣也是在等有时间,与方学士,好好商议之后,定稿之后,呈给殿下与陛下看。”
何夕能听见心中怦怦乱跳,此刻的太子真有几分朱元璋的气魄。
太子听何夕如此说,忽而一笑,本来紧张的气氛忽然缓解了很多。说道:“那好,你定个时间,孤派方孝孺去便是了。”
第八十八章太子之威
聚宝门外,无数士卒将码头给警戒了。本来熙熙攘攘的人群,早就被清空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这不是最后一次。
这是诸王之国送行的队伍。
何夕也在送行之中。但是仅仅在其中而已。
这一次走的是秦王,秦王妃与侧妃是对安庆公主最过分的。毕竟秦王在这一次损失大了。他到陕西已经十年有余。陕西很多东西都是他建设出来的。家底已经很厚实了,财力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各藩。正因为如此他损失也最大。
但是请不要怀疑秦王的政治素养。
其实朱棣能登上皇位,固然是他自己有能力。但也与他是宗室长者有关系,当时朱元璋儿子之中,最年长的就是燕王。燕王成为诸王之长,这个名义对燕王很重要。
否则他以什么身份宣布清君侧啊?
但是他两个兄长如果还在的话,真有靖难,登基的也未必是燕王。
秦王对何夕不爽,但是面上一点也不会露出来,好像一家人和和美美一般。这种感觉让何夕很不舒服,但也要完成演出。
好容易送走秦王。何夕本来准备回家。却被太子拦下来了。让他上了太子的车架。
太子说道:“其实有一件事情,我一直想找你商量,这一段时间事忙。故而耽搁了。今日有空,就问问你的意思?”
何夕说道:“何事?”
太子说道:“你太平府做的大事,我也知道了。父皇要成立煤铁司,隶属工部之下,特别将常州知府张度调过来。可见对这一件事情很看重啊。”
何夕眼睛之中闪过一丝迷茫。被太子捕捉到了,太子问道:“你是不是不知道张度是谁?”
何夕说道:“还请殿下指点。”
太子说道:“你还是为官太短,朝廷上的很多人都认不全。张度在官场上有一个外号,叫做水泼不进。”
“他本是兵部吏员,父皇有一次查看兵部名册,好像是洪武三年还是五年,父皇发现张度在兵部近十年,没有一件事情办错了。父皇说,这样的人怎么是吏员之才。于是提拔当了御史。在御史任上办了很多大案。心思缜密之极。凡是交到他手中的事情,从来没有出事过。而他从吏员上来,对下面的手段,看得很清楚。”
“不过,你知道他为什么被叫做水泼不进,而不是滴水不漏?”
何夕说道:“大兄,就别考我了。”
太子说道:“张度什么都好,就是格局小。似乎因为是从吏员提拔上来的。做事谨小慎微,没有一点错处之余。在自己权限之内,将权力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对其他的事情,不敢发一言以对,在朝为官十年,也没有什么进言。”
“办事是一把好手,但仅限于此了。”
“其实,父皇将他按在常州知府上数年,就是想锻炼锻炼他的。让他当正印官。培养他的格局。将来好重用。不过我这些也是数年前评价,这一任常州知府之后,他有没有什么长进,我就不知道了。”
何夕听了,朱元璋将这位张度派来,心中也有所揣测了。
张度这个人,作为一个具体计划的执行者,是很完美的。但这也是张度的天花板。重臣之所以被称为重臣。并不是因为他们官职高,而是他们对治理天下富有责任,对朝廷治理天下,有想法。
一般来说,在执行层面的人,到不了重臣级别的。
张度不管是因为见过太多的鬼蜮伎俩,谨小慎微,不敢越雷霆一步。还是,因为自己读书少,见识不广,对于大明朝该怎么治理这个话题,不敢多言,唯恐漏底。
但是对何夕的计划来说,张度是一个完美的执行者。
底层出身,下面胥吏们做的事情,估计是人家玩剩下的。不是儒臣,才不会计较什么这不对那不对。能力出众,执行力爆表。出仕以来,经手的事情,没有一件有问题。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何夕说道:“多谢大兄指点。”
太子说道:“你放心,张度回京之后,我让他去你府上拜会。他定然对你言听计从。你有什么想法,直接给他说便是了。”太子微微一顿,说道:“这是一件小事,我下面说的才是大事。”
“煤铁司专考,你的建议吧。”
何夕一愣,呼吸微微有些急促,说道:“不过是因为煤铁司建立,全员缺位,想来一个办法,迅速补充人手而已。”
太子不说话,气氛顿时冷了起来。只有外面车辙的声音。
何夕心中也不断翻涌。不知道该怎么说。
不得不承认,太子作为朱元璋培养的接班人,政治嗅觉敏锐之极,可谓落一叶则知秋。何夕这一点小动作,在他眼中,洞若观火,根本隐瞒不住。
何夕这一句话,倒也不是想隐瞒。而是他不知道该怎么给太子说。因为都是御前奏对。朱元璋一直不将未来的秘密告诉太子,何夕就不敢乱说话。
毕竟,君父,君父,既是君,也是父。
他们父子之间,分寸拿捏,他们自己知道,何夕可不敢参与进去。
不管太子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再好。那也是他们之间的事情。他们但凡有一点争执,彼此之间或许没有问题,但是卷进去,却不知道了。
太子声音似乎如故,淡淡地说道:“那你将你临时补位的办法。说一说吧。”
何夕说道:“其实就是考试。只是根据煤铁司的人员需要,单独设定考题而已。”
太子说道:“何夕。”
何夕说道:“臣在。”
太子说道:“父皇交代给你的事情,你不愿意说,我可以理解。其他事情,我也没有怎么过问。你是安庆的驸马,我不想让你为难。但是这一件事情不同。”
“我不知道你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这一件事情是朝廷大计。决计不可轻忽。”
“天下大事首在得人,得人则昌。失人则亡。自大明建立以来,父皇一直在探索选人,用人之法。宋师提议科举,就是因为我朝用人选人之法,并不健全。父皇以大魄力扫除一切陈规旧习。这是好事。父皇用人不循章法,唯才是举,虽和尚,道士,吏员,都能隆登高位。大明上下,有一股激昂之意。”
“但是有利必有一弊,真以为用人不循章法,出了很多荒唐事,前些年任县官,不能好好评点人物,反而在金殿之上,令选人抓阄。简直是笑话,但也是无可奈何的。”
“因为,用人不循章法,数百选人,可以定高下等级,何以配远近官缺。”
“故而,建立选人用人之章法,是这些年我心中所想所急。科举虽然非完策,但也是可用之策。父皇不取,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我想知道,你这个专项考试,又是什么意思?”
“我为太子,天下副君,无事不与。而且陛下交代你的时候,让方孝孺加入其中,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何夕连忙行礼说道:“臣不敢,只是此事关系重大,臣心中也没有腹稿。没有把握的事情,如何能呈上君前,臣也是在等有时间,与方学士,好好商议之后,定稿之后,呈给殿下与陛下看。”
何夕能听见心中怦怦乱跳,此刻的太子真有几分朱元璋的气魄。
太子听何夕如此说,忽而一笑,本来紧张的气氛忽然缓解了很多。说道:“那好,你定个时间,孤派方孝孺去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