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玄幻小说 - 随笔诗录在线阅读 - 古代文学欣赏解析

古代文学欣赏解析

    1.孤独是生命里必有的黑暗,它无法穿越,也不可战胜。

    2.花容壁影相映红,相知结缘

    前世良缘今生定,共结白首

    所有的人间情音,相知相诉

    所有的缱绻情恋,生生世世。

    3.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贵而不显,华而不炫.韬光养晦,深藏不露.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傲.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中庸》

    低调做人正是一种终成其高,必成大器的哲学。谙通此一哲学的人方为大智之人、方成大价之身。真正的圣人最终会修炼到无我的状态。鹰者天之雄,虎者地之威,如此雄威的动物却常常扮作一副恹恹欲睡的病态,从而使猎物放松对它的警惕,待猎物接近时再雄威大作,捕之食之。

    荣华富贵几乎是每个人的向往的。但贵而不显,华而不炫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低调正是这些已获得荣华富贵者的做人哲学。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道德经》第八章

    5.《认知不协调理论》

    (一)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基本假设认知不协调理论最初由费斯廷格于1957年完成的。该理论认为,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或行为,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亦即态度的改变。

    (二)认知不协调的条件与强度:认知不协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

    1.逻辑的违背;

    2.文化价值的冲突;

    3.观念层次的冲突;

    4.新旧经验的矛盾。

    (三)减少和消除认知不协调的途径

    1.改变或否定不协调认知因素的一方。

    2.同时改变不协调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3.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改变原有认知因素间的不协调关系。

    6.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对。从别人处或书本里得到的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果。人们继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包括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主要通过间接途径。就知识总体来说,人的知识结构的主要部分是由间接知识为基石构成的。

    学校的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即书本知识为主,其优越性反映在:(1)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较多、较深的认识;(2)书本知识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抽象,它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3)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解决许多个体认识中的困难;(4)教科书独具适于教学的特点。幼儿以直接经验为主要学习内容,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学习间接经验。如通过电视、广播、有声读物、书籍及他人(包括成人和儿童)的语言传递获得各种间接经验。幼儿学习间接经验以掌握有关的直接经验为前提。

    7.(1)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qí);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有一种机械,一天能够灌溉百亩田地。

    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用力很小,而功效很大,老先生难道不想使用吗?其实子贡提出的也是好方法,也完全是出于好意,让老人家能够轻松一些。

    (2)为圃(pǔ)者忿(fèn)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灌溉园子的老人听了面起怒色,却笑着说。

    老人家还是很有涵养的,不像一般人一生气,一拍桌子脸红脖子粗,就和你对着干了;走走走,你懂个啥,我才不和你说话。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说过,使用机械的人必定从事机务之事;就像现在的程序员,需要从事编程工作,那么“编程”自然就是机务之事。

    有机事者必有机心:从事机务之事的人必然要存“机心”;既然做了编程工作,那么每天就要学习C语言,JAVA啥的;脑子里面装的都是这种知识储备。

    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机心”一旦存于心中,那纯粹朴素的天性就不完备了;这么一直深入下去,人慢慢变成机器了,不见得是好事儿。编程说白了,是为机器服务,你学得这么深,人就被工具化了。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就是人在劳动中,在长年累月中,在不知不觉中被异化了。

    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纯粹朴素的天性一旦没有了,精神就会摇摆不定。人毕竟是有灵性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这种对人本身没价值的知识储备上,势必对精神能量的补充就大大减少了。有时候,一段代码编不出来,还弄得睡不着觉;为这种事物,搞得失眠实在不划算。

    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一旦精神摇摆不定,便不能够承载大道了;精神整天都专注在编程上,搞得心神不定,还能考虑啥正常事情?

    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我并非不知道那个东西,只是耻于去做罢了。

    按照现在说法,手机这玩意儿,我不是不知道能够给生活带来便利;但是我就不用,出门啥支付宝微信,我就只带现金;当然了,很多人确实成为了手机的奴隶,变成低头族,和家里人都不讲话了,通过微信聊天,“抖音”看看,“消消乐”点点;很多干眼症也随之出现了;这就是奇技yin巧,所带来的弊端。

    (3)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wū)于以盖众;独弦(xián)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duò)汝形骸(hái),而庶(shù)几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xiá)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

    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你莫非就是那个“以博学多闻来和圣人相比,通过自我夸耀来碾压他人”的人吗?

    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独自抚琴,喜欢唱着悲哀的歌曲,向天下卖弄名声的人吗?

    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只有忘掉你的神气,不要觉得自己很聪明,多么了不起;抛掉你的形体,才可以接近“道”。

    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自身都不能修为;哪里有闲功夫,哪里有能力,哪里有资格去治理天下呢?

    子往矣,无乏吾事:你走吧,不要妨碍我做事情;表示这个老人对子贡的说法非常不屑,道不同不相为谋。

    可能老人家灌溉田地,本身当成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而不是以此来谋生。每天挑挑水,施施肥,实在是一种生活享受;能够晒晒太阳,锻炼锻炼身体,陶冶陶冶心情;你现在把这些事儿,让机器去做了,那我来这里干嘛呢?

    “天地篇”崇尚自然无为,主张无为而治;首先认为大道无所不在,天地运转源于自然;其次强调不要追求个人荣华富贵,不要拘泥于一己之私利;该篇由十几节杂记组成,来阐述其核心思想。

    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在一起,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他所关注的“道”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人的心灵去阐释“道”。

    —————————《庄子》

    《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领域有较高研究价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常常翻阅,使得心灵安静下来。

    8.(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波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下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大小老婆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本来的羞恶廉耻之心。

    —————————《孟子三章》

    9.这世界看你笑话的太多,冷眼旁观都算善良的。

    10.庄子曾说: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致其所恶则散。

    很简单质朴的一句话,概括了人性的规律。

    民心并不是难以聚集;爱他们,他们就会亲近,给他们利益,他们就会到来,多奖励他们就越来越勤勉,而如果让他们厌恶了,他们自然就会离散。

    爱之则亲,短短四个字道破了人的情感需求。

    每个人都渴望爱,因为,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爱除了情感上的喜欢,还是一种认可和肯定。

    1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对爱我们的人,我们也会回报善意和爱心。

    爱具有感染力,生活在一个有爱的环境里,人也会不知不觉变得眼中有光,心底有爱。

    每个人其实都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对方的影子。如果以一颗善心和爱心去对待周围的人,那也必然会得到别人的善意。

    12.庄子云: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字面的意思是:做善事,不可能马上就有善名;做坏事,也不会一下子就得到惩罚。

    13.一、庄子认为,善恶没有明显分界线。人性是最复杂的,不能简单以“好坏”来评判。你不能一眼看出一个人的好坏,显然平凡的人最多,而他们有时好,有时也会坏

    二、菩萨不求福德。庄子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强调的,其实是一种“中庸”“中道”的状态。做善事、为善,可以,不要大善,不要做得天下人都知道你是善人,不要让自己出名。

    一方面,做好事,有利于万事万物,这是自然之道,是合乎天理的。另一方面,做好事的目的不是让人知道,而是锻炼提升自己的心境。佛家讲究“菩萨不求福德”,对于福德,“不应贪著”,越是贪福、祈求福德,越是求之不得。

    三、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聊斋志异》

    为了做善事而做善事,不能给自己积福。无心之过,虽然犯了错,也不会受到惩罚。这句话说的就是“善恶由心”,看你的本心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为善无近名”的道理。道家认为,有名之善,只是伪善。

    四、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为恶无近刑,与前者同理。不是鼓励我们去作恶,而是说,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范一点小错误。这就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道理。

    既然错误怎么都得犯,何不避免一些大的错误、忽略一些小的错误呢?两者相较取其轻,也是一种智慧啊。这就是《论语》中“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的道理了。

    五、积德与行善,选择与放弃

    庄子“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的格言,一是教人正确的积德方式,二是教人学会选择和放弃大智慧。懂得了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那么做人就不会太累。人性本来就很矛盾,社会本来就很复杂,拥有底线的人,实际上就是可以相交的,就可以称之为好人了。天地尚无完体,又何必求全责备、强求每个人都做圣人、每件事都完美无缺呢?懂得一点中国古代文化,学一点儒释道三家的经典,对现代人工作生活有极大好处。

    14.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是克劳修斯提出的热力学定律,克劳修斯引入了熵的概念来描述这种不可逆过程,即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是不可逆的,其物理表达式为:S=∫dQ/T或ds=dQ/T。该表达式的物理含义是:一个系统的熵等于该系统在一定过程中所吸收(或耗散)的热量除以它的绝对温度。可以证明,只要有热量从系统内的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系统的熵就会增加

    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熵增,最终达到熵的最大状态,也就是系统的最混乱无序状态。但是,对开放系统而言,由于它可以将内部能量交换产生的熵增通过向环境释放热量的方式转移,所以开放系统有可能趋向熵减而达到有序状态。

    熵增的热力学理论与几率学理论结合,产生形而上的哲学指导意义:事物的混乱程度越高,则其几率越大。

    现代科学还用信息这个概念来表示系统的有序程度。信息本来是通讯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在通讯过程中信号不确定性的消除。后来这个概念推广到一般系统,并将信息量看作一个系统有序性或组织程度的量度,如果一个系统有确定的结构,就意味着它已经包含着一定的信息。这种信息叫做结构信息,可用来表示系统的有序性;结构信息量越大,系统越有序。因此,信息意味着负熵、反熵增或熵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