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初战告捷,儒生大庆!
惊蛰之夜。 鸿门客栈内,灯火通明。 项大掌柜和店小二们纷纷上酒上菜。 金陵城的上千名儒生们在客栈内聚宴,庆贺大午朝的大捷,喝的通宵达旦,不醉不归。 “痛快!” “太痛快了,大家干杯!” 自大楚立朝以来,金陵城的儒生们还没有今日这般痛快过。 众儒生们举着酒盏,众星捧月一般热情的围着一位脸色带着淡笑的青年儒士。 正是董贤良。 孔夫子后裔孔寒友在金陵儒生眼里的地位是当世圣贤一般的存在。 而董贤良身为主相孔寒友的亲传弟子,在金陵儒生面前就像圣贤弟子一样的存在。 况且董贤良自己的水平也很高。 他在金陵儒生中的地位之高,远非寻常儒生可比。 像贾生一样,靠着自己的钻营,成为名儒,当然无法与董贤良相比。 “诸位,此番大捷,金陵儒生们贡献了很大的力量。恩师有朝廷事务在身,无法前来和诸位儒生同贺。唯有我代劳,今夜和众位儒生欢聚一堂,不醉不归。” 董贤良笑道。 他奉恩师之命而来,团结金陵城的数以千计的儒生。 这些儒生,才是儒派在大楚的最大根基所在。 “今日皇上命孔大人为主相,这是大楚朝堂头一次由儒家大儒为主相。我们儒家兴盛在即啊! 我等儒生学而优则仕,毕生皆以报效朝廷为己任,现在终于有机会了!” 贾生激动亢奋。 “正是!” “我们儒生太难了!被压了多少年了,年年岁举,年年没份。每年这举子的名额,我们纵然是争破头,也难得到一两个。” “岁举的举荐名额,一直都在王侯、门阀手里,他们肯定是先举荐自家子弟。哪有我们的份!现在终于熬出头了!” “来,为今日大午朝的大捷,干一杯寒酒!” 众儒生们面色激动,交杯换盏,高声痛呼。 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富户、地主出身。 有的是家族次子,无法继承田产。只能独自出户,另谋生计。 他们学成之后,便来金陵城寻找机会。 只是他们的出身,比不得那些王侯权贵、金陵十大门阀。 为了谋个仕途,他们也只能去讨好取悦王侯、官宦,甚至成为私塾的先生,盼得举荐。 可是就算如此,又哪里有什么机会被举荐。 像董贤良和晁方正一样天赋出众,被孔大人收为亲传弟子,被举荐出仕,那是屈指可数的运气爆棚。 只有山东孔氏门阀,对外姓弟子才会视为己出,把宝贵的举荐名额让出来。 金陵城里的十大门阀,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大午朝这一仗,金陵众儒生们一起上了千人请愿书,他们觉得自己也在这一仗,贡献了一份巨大的力量。 这是整个儒家,在大楚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董贤良朝众儒生们道:“今日我儒派大捷,但是依然不可掉以轻心。门阀勋贵派系的实力,依然极为强大! 当今大楚,以平王府李氏门阀第一。自陇西李氏一脉迁至金陵,贵为王爵,更是当朝太尉,如今李荣跟皇上亲如兄弟,依然是当世第一门阀。 谢氏、王氏,担任主副丞相长达十余载,此外另有崔氏、杨氏,贵为皇后、嫔妃。 这金陵十大门阀的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我辈儒生纵然侥幸为官,也必然受到门阀的重重掣肘。” 孔寒友也好,董贤良也罢,在门阀面前依然不敢掉以轻心。 好在,丞相府负责官员的每年考核。 这对儒派官员的晋升,颇为有利。 “董大人,下一步,我们要做什么?” 众儒生们问道。 “下一步,应该就是确立新制了!恩师正在拉拢更多朝廷官员来支持,一起推动‘中正制’。” 董贤良似乎想到什么,朝贾生道:“贾生,你在平王府私塾教书二十年,跟李氏的关系如何?” 他要尽可能拉拢更多人,支持孔寒友和儒派。 如果能拉拢平王府,李氏门阀,那无疑是奇功一件。 贾生苦笑摇头,“平王府内,上至李虞郡主下至旁支子弟,皆是我的学生。 我在王府教书二十载,王府上下,对我算是比较敬重吧! 但是,平王府都是平王和二夫人说了算。我在平王府其实也说不上什么影响力。” “那你的学生,李虞郡主,对儒家的态度如何?她是否支持儒家?” 董贤良问道。 要是李虞郡主支持儒家,说不定能让小昏侯也支持儒家。 这样,他也能少付出一些代价。 之前被逼签下的两份协议,让他很肉痛了。 他是断然不敢再去和小昏侯谈什么其它的同盟协议。 “李虞郡主才思敏捷,经书无一不通,更继承了李氏族学。 她非男儿,否则定然是当世之俊杰,文武双全的将帅。 可惜,皇上令小昏侯当了上门赘婿,龟玉毁于椟啊!” 贾生摇头。 “唉,小昏侯,这是何德何能居然能入赘平王府!” “平王府家风一向朴实而节俭,自从小昏侯进了平王府。平王就已经被他弄的乌烟瘴气,少年都在读《石头记》,哪有什么心思在儒学上。” 众儒生都是颇为义愤。 金陵儒生们都习惯以抨击时弊,上敢骂昏君,下敢骂昏臣。 看不过眼的都敢骂。 昏侯一门昏聩和奢靡,名声极为恶劣,自然是儒生们痛骂的对象。日常一骂,不骂浑身都是不痛快。 “嗯!诸位仁兄放心!” 贾生正色道:“守护好平王府的风气,自然是贾某义不容辞的责任!贾某只要在平王府私塾待一日,就会管束王府子弟,不得沾染奢靡之风气!” 金陵城的众儒生们,纷纷叫好。 众儒生们畅谈一番,又开始喝起酒来。 贾生明里暗里,都在竭力的奉承董贤良,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举荐他出仕。 担任王府私塾的先生,终究非他毕生所愿。 举荐出仕,才是大道。 董贤良微微点头。 机会当然有,但是这要拿下“中正制”才行,才有机会举荐更多的儒生进入朝廷。 只是,他很头疼。 就算中正制成功了,首任考官还要让小昏侯来当。 这让他,让孔寒友,都有一种想要吐血的感觉。 算了! 不想这么多了,今夜不醉不归。 恩师晋升主相,董贤良终于见到了一片曙光,他有机会推动自己“独尊儒术”的伟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