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 禁运
从李鹰那回来后,李重九即回到乾阳殿处理政务. 中书省那边,当值的虞世南,张玄素二人一并前来. "蒋善合奏请徐圆朗,徐义愁父子不死,让二人为民即可."李重九看了奏折,不由皱眉道,"朕当初下旨可是要徐家父子二人人头,他竟然违抗朕的意思." 虞世南道:"陛下,事出有因,当初蒋善合入城诈降……" 虞世南将徐世绩,王薄,蒋善合定计的事情经过说了一遍.李重九这才了然道:"原来还有这番波折,如果不是如此,也不能这么快拿下兖州,蒋善合为此许诺徐圆朗父子不死,虽是自作主张,但也算是情有可原." 张玄素道:"陛下,听闻徐圆朗被擒后,整日整夜在牢卒面前大骂陛下不守信义,鲜廉寡耻." 李重九听了道:"竟有此事" 张玄素道:"陛下,徐圆朗这是寻死之道,此人不可以放过." "可是蒋将军已是答允了他,如此我们不是背信吗"虞世南反对道. 张玄素道:"是蒋善合答允的,陛下却没有给他这大权,收回来就是,到时候给蒋善合一些补偿就是." 虞世南道:"可是此事事关国体,传扬出去." 李重九道:"你们不用再争议了,此事朕已有主张.朕现在关心的是,这两个月来对关中禁运之事,作得如何了" 张玄素道:"回禀陛下,正要向你禀告.洛阳至关中的水道,陆道都已是设卡,由士卒把守,严查过往商贩.按照陛下之前交代.但凡涉及粮盐,一律苛以十倍重税." 李重九道:"此事不容易办,我们虽设关卡,但也有逐利之人.走私至关中.对于这样人的要从重处置." 张玄素道:"陛下,此事微臣会令将士严加监督." 李重九道:"张爱卿办事.朕就放心多了,那么禁运两个月来,关中粮价可有波动." 张玄素道:"回禀陛下,今年关中气候还不错.风调雨顺虽说不上,但怎么还算是正常的年景." "正常年景,去年呢"李重九关心地问道. "也是不错." 张玄素说到这里笑了笑道:"不过就算是不错又如何,正常年景内,关中粮米也是不能自足的.从大隋开国以来关中粮米,都要靠江淮之米输至关中,每年最少都要百万石之数.以往输粮时.都是粮船直抵洛阳后,一路经三门峡北上,一路则是走陆路经潼关道后,再经渭水以船运至长安.现在黄河水道一卡.黄河上哪里有粮船往西." 李重九听了问道:"不是说三门峡难以行船吗" 张玄素道:"陛下说的不错,以往黄河经三门峡,逆水行船困难极大.故而历代都在沿河北岸的山岩上,凿了石环或者孔洞,再在孔洞插上横木,铺上木板作为拉纤栈道,让纤夫拉船逆流而上.但即便如此三门峡仍不时船毁人亡之事.到了大业七年时,底柱山崩,偃河逆流数十里,黄河大水,还淹没了下游三十几郡,故而三门峡水路更加难行,但总是有贪图侥幸的人,从此行船." 李重九道:"水路不畅,看来只有陆路一途了." 张玄素道:"正是,眼下陛下攻下洛阳,又下了禁令,无论江淮商船,还是陆上商帮无法西入关中.故而尽管关中的夏粮已是要丰收之势,但粮价却反而上涨了." 李重九道:"丰年尚且如此,灾年看李渊如何熬得过去.朕就算不攻打长安,堵住洛阳,数年之内也可以逼得李渊粮尽.当然除非李渊迁都,不过如此他也失去了关陇门阀的支持了,死得更快,那么李唐现在可有应对之法" 张玄素道:"据我们从李唐朝堂上传来的消息,李渊对于长安粮价上浮的事已十分重视,现在早已在未雨绸缪,甚至将其要事,列为在今年攻打萧铣之上." 李重九听到这里微微一笑,现在李唐赵国都遇到难题,李渊面对是关中粮米不足的危机,而李重九却是永济渠淤塞,令洛阳与幽京船运通行困难.但是李重九已命周博,何稠主导此事,预计今年内可以疏通永济渠. 而李唐呢虽是今年内,粮草丰收,但关中之地大灾小灾不少,李渊不可能年年都这么好运气.去年,今年或许让李渊撑过了,若明年关中大饥,李渊自顾不暇,赵国的机会就到了. 所以现在对于李重九而言,需要是的时间. "李渊倒是个有远见的人,"李重九当下问道,"那李唐朝廷上下可商议了什么应对之策朕就不信他们会坐以待毙." 张玄素道:"李唐上下倒是拿出了两个办法" "两个办法"虞世南笑道,"我还真没料想到,若是真有办法,当年武皇帝就不用迁都洛阳了." 虞世南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李重九道:"说来听听,说不定也有可观之处呢以朕想来,关中良田已是开垦到极处,李唐眼下解决的办法,莫过于是从他处筹粮." 张玄素道:"陛下果真料事如神,李唐解决办法之一,就是.[,!]重修褒斜道,粮草从褒斜道经陆路至褒水通沔,由斜水道渭,再行漕船." 要知道汉中通往关中的古道有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四条.褒斜道虽狭谷险段多而长,但与其它三道比较,路程较短也是汉中通往关中最主要额通道. 李重九笑道:"李渊莫非是想从川蜀运粮吗我听说当年诸葛亮七出祁山,屡屡因粮尽而退兵,若是褒斜道真能运粮,李渊可真胜过诸葛武侯了." 张玄素,虞世南听李重九如此调侃,都露出笑意. 事实也是如此,众所周知论天下各州论富庶杨一蜀二,相对于长安而言川蜀近,而江淮远,如果能从川蜀运粮至关中,解决缺粮之事,当然是最好的. 不过美梦毕竟不是现实,蜀道之艰难,令人望而生畏.翻越秦岭运粮至关中,在路途上就费了太多气力了. 张玄素道:"正是,李唐朝廷上商议,是从商州凿路,翻越秦岭至川蜀的.不过此策在微臣看来不过杯水车薪,川蜀之粮如此就算运至关中,其粮米除了王公大臣外,也没有几个百姓吃得起的."
"那第二个办法呢"李重九问道. "李唐朝野上下,商议的第二个办法,就是在河东一带屯田,引黄河之水灌溉,若是成功可开良田数千顷,可收得几十万石以上." 李重九闻言皱眉道:"河东屯田,这可行吗" 虞世南上前一步道:"陛下此事早有先例,当年两汉时,漕运因砥柱之限,粮船多损,故而有大臣建议,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也就是今日汾阴,蒲坂之地.大臣有言屯田得谷后,从渭上至关中,可省千里漕运之劳.但结果天子发卒数万人作渠田,却颗粒无收." "引渠灌溉之事哪有这么容易,陛下大可放心,李渊若要在此屯田,不过是重蹈覆辙." 张玄素道:"不过眼下李渊确实很重视河东之粮,为了确保河东粮草丰产,李渊日前派陕州总管于筠,屯兵灵州,以备突厥打草谷.李渊还下令在灵州黄河设水师,到江南召募船匠至造船,设六城水运匣总督粮船之事." 虞世南道:"李渊虽在河东囤粮,比从褒斜道运粮容易,但河东之粮一要供关中,还要供给灵州,河西兵马之用,哪里会有余力." 张玄素,虞世南都是认为河东良田有限,要真能以河东良田供给关中,那么历朝历代,也不用想办法从江淮运粮了. 从两汉以来关中人口,一直在天下之重,从汉,魏,隋一直都是迁高訾富人,豪杰充实关中.但关中人口众多,但田土从秦汉以来,因受到长期的严重干旱以及水涝,八百里秦川粮产却不见怎么增长. 现在人口增多,粮食减少已构成关中困局,李唐定都关中,虽有其利,但也见其弊.这也就是为何终唐一朝,从高宗至武则天,到了后来的玄宗,一直都想迁都洛阳的缘故,可是除了武则天外,其他人迁都的打算,都在关陇门阀的大力反对下,而没有成功. 到了玄宗时,唐玄宗启用裴耀卿为相,裴耀卿提议采用转搬法,先罢了陕西陆运,置仓河口,使江南漕舟运至河口者;输粟入仓返回江南.朝廷再雇舟入洛阳.之后在三门峡东西各设粮仓,动洛阳来的漕舟输入东仓,而以陆运的方式输入西仓,再以舟漕的方式输入长安,从而避过三门之水险. 裴耀卿的办法,就是逐级转运,由专门之人负责陆运,漕运,这才稍稍缓解. 而现在洛阳就控制在李重九手中,李唐就算想出这逐级转运的办法,也没有用.事实上秦汉时立都关中,算是正确,到了隋唐之时,立都关中已是十分勉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