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风雨四百年在线阅读 -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一节

    1

    1风雨四百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东汉末年,桓灵无道,国运衰微,终致三国鼎分。孟德肇基,曹魏代汉;仲达权谋,司马立晋。

    有晋一朝,位居承上启下的历史要冲,但是,司马懿的后人却把晋朝弄成了毁前乱后的最坏时代,遂使中世纪的华夏陷入了春秋战国以后第二次大混乱,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无比高昂、异常沉重的代价。

    兴亡皆有因,治乱岂无凭?如今,不但有二十五史,而且新出土的碑铭文物越来越多,这让我们讲历史更有根据,写人物更加丰满,梳理这风雨四百年的历程,更能逼近真实。

    打从公元一四七年汉桓帝登基,到公元二二零年曹丕篡汉,长达七十三年。这期间,老百姓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

    皇帝呢,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们被军阀玩弄于股掌之上,有时像耍猴,有时像遛狗:今天养在洛阳,明天牵到长安,后天又扯拽到许昌;高兴了,多养你几天;生气了,再换一个。大臣们呢,日子同样悲惨,最惨的时候,皇帝在荒村僻壤的破败院落里正式坐朝,群臣就跪在坑坑洼洼的黄土地儿上山呼万岁;兵痞们骑跨在那半圈颓塌的破墙头上,里听朝政外观风景。散朝以后,三品以下官员,自己到荒地里找寻可吃的野草充饥,找不到,你就饿死;或者吃错了,你就毒死。皇后嘛,本来是珠光宝气、雍容华贵、龙车凤辇(nian3),使唤着千百个宫娥的主儿,可这会儿,连自个儿的性命也保不齐。不知啥时候就来了一位丞相或者太尉,带了一群喽啰,劈头揪住那皇后的乌黑秀发,或灌下一杯鸩(zhen4)酒,或勒紧一条白练,娇滴滴的一条小命登时玩儿完。近在身旁的皇帝除了掩面大哭,就是浑身哆嗦如筛糠,眼睁睁听任亲人惨死,自己一点儿招儿也没有!这样的皇帝,你想积极工作、力求称职吧,可能死得更快;你想及早辞职、自炒鱿鱼吧,也不一定就安全。真个是进也难来退也难!左难右难,难死人也。这叫什么鸟时代!?

    汉高祖也罢,光武帝也罢,如果在天有灵,眼睁睁望着自己的裔孙们出落得如此悲惨,还不气得想活过来?

    老子出力,儿子收益。公元二二零年正月,曹cao去世,当年十月他的长子曹丕登基,禅代东汉,建立曹氏大魏;紧接着,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蜀国、吴国相继成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乍一看,一个正统的东汉灭亡,三个新的国家出现,似乎是社会分裂程度加重,其实恰恰相反,三国鼎立的实质倒是分裂减轻,社会是向“分久必合”迈进了一大步。我们可以想啊,自从宦官专权,后妃干政,外戚专权,董卓进京,军阀混战,黄巾起义,导致了天下大乱;那么多的郡守、州牧几乎人人自立,各行其是,早就是“合久必分”了。待到三国鼎立之时,董卓和他的残部李傕(jue)\郭汜(si4)已经完蛋;西凉马腾、东川张鲁、徐州陶谦、下邳吕布、长沙韩玄、淮南袁术、荆州刘表、江夏黄祖、河北袁绍、幽州公孙瓒、十八支关东联军的十六支,都已不复存在;大大小小几十个地头蛇已被歼灭;东吴剿灭了各支海寇和宗乱;西蜀收服了南中孟获等各部洞主;曹魏讨伐了北边的乌桓、公孙度;这个世界难道不是清爽了许多?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也比较注重发展生产,譬如曹cao,还组织了军队屯田,黎民百姓的生存环境相对地有所改善。下一步就是看看统一之花落在谁家,咂么咂么统一之果味道如何。请诸君审读拙作长篇小说《风雨四百年》第一部:《朽晋》。

    第一部朽晋第一章悲情诸葛问从来谁是英雄?

    一个农夫,一个渔翁。

    晦道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

    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这是元代散曲家查德卿的作品《蟾宫曲;怀古》。查先生满怀敬意地讴歌了两位古人,一位是人称卧龙的诸葛亮,一位是道号飞熊的姜子牙。

    此二君,的确算得上盖世英雄,毫不夸张地说,二位都堪称智慧的化身,俱都是中国人普遍崇拜的人杰、偶像。但是仔细琢磨起来,二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你看那姜子牙,一个年届七八十岁的垂垂老者,竟能辅佐姬昌、姬发开创了八百年周朝基业,后来,还以耄耋之年,又在远离京城好几千里的东夷之地,开创一个姜氏齐国,并且治理得井井有条,这齐国还出了春秋第一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诸葛先生呢,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费尽了脑力和体力,熬干了心血,燃尽了灯油,临了也没达成夙愿,不能光复汉朝、统一中国。待他将星陨落、魂归苍天以后,他老人家鞠躬尽瘁、铁杆力挺的老板刘二董事长,连个死守成都、婴城一战都做不到。作为战俘的阿斗先生愉快滴生活在战俘营里,居然还能恬不知耻地说:“此间乐,不思蜀矣!”——咱们都纳了闷了,当年阿斗他娘甘夫人,产前梦到北斗星入怀,这紫微星难道就该是这个德行嚒?————比起姜尚来,孔明先生是否太惨了点?————“空留下八阵兵图与瑶琴,把蜀国交付于何人?活活痛煞蜀人心!”

    其实,为诸葛亮扼腕叹惜的何止是蜀国人: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这都是嗣后朝代达人学者痛惜他的诗句。

    诸葛亮在临终前廻光返照的最后时刻,眼望五丈原蜀营里惨淡的灯烛,迎面秋风一阵阵寒透征衣,仰天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he)此其极!”——就连身为十三亿分之一公民的小可我,也曾为此洒下不少热泪。回想十岁那年,第一次拜读《三国演义》,看到这一段时,正当一个深秋之夜,一盏油灯,光焰如豆,不耐透窗而入的冷风,闪闪烁烁,摇曳(ye4)不定,书里的情节和身边的实景凑巧相合,直看得我浑身皮肤紧绷,短发直竖。咋也不明白,如此一位集忠贞、清白、睿智于一身的近乎完人,怎么就落得如此下场?从此直觉本能地恨透了司马懿这个老东西,真不是东西!

    作为军事斗争对手,诸葛亮方面失败了,司马懿笑到了最后;不仅如此,作为政治斗争对手,曹cao一家也失败了,还是司马懿笑到了最后。据此看来,你能小觑(qu1)司马懿吗?

    那么,司马懿究竟是何如人也?如何评价诸葛亮、曹cao、司马懿?————英雄?枭雄?jian雄?这些帽子该怎么分配?戴到谁的头上才合适?小可不揣浅陋,摸摸索索,强扭巴捏地说出一番道理,呈请读者诸君看看,有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第一节乱世童年(一)诸葛亮、曹cao、司马懿,这三位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人生之路具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相似之处是,他们都聪敏超群,都善于学习和观察,都有强烈的进取心。正是这些相同点,使得他们后来都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佼佼者。不同的是,亮先生比较倒霉,另二位先生则相当的幸运。何者?

    先拿曹cao说吧,曹先生的祖辈、父辈都曾位居三公之位,十足的高官,手握重权,在朝里呼风唤雨,令人侧目而视。自打他离开学前班,‘飞鹰走犬,游荡无度’,还曾假装中风,戏弄叔父和老爹,活脱脱一个痞性十足的‘胡里干’(hooligan),恐怕是家庭优越感过劲了吧?------懿先生的家里更邪乎,连续五代都是省部级以上的实权派大官,就连曹cao踏入政坛第一步,还是多承司马懿的老爸提携的。再加上曹cao他亲爹的亲爹,历史无载,至今也没人说得清那人是谁,只知道曹家是仗着宦官干爹发达的,故而懿先生有点不鸟曹家。就在小痞子曹孟德改弦更张,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成才高八斗,学业事业双丰收,当上了文武全才的丞相时,懿先生仍然拒绝和他共事,死活不肯为他打工,一再假装瘫痪,卧床不起,愣是不出山。可他也不想想,曹cao是谁?那是装疯卖傻的祖师爷!这套老掉牙的小把戏怎能瞒得过他?于是乎,最后一次招聘,是让刺客拿着刀的,并且明确发话说,司马懿你要再敢不上岗,立马就要真‘猎头’。无奈之下,懿先生就是这样被逼就业的。不过,懿先生后来因祸得福,他一就业就不含糊,处处模仿曹先生,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曹先生挟东汉天子以令诸侯;懿先生挟曹魏天子也令诸侯。曹先生的儿子当了曹魏皇帝,自己被追认成魏武帝;懿先生的孙子当了晋朝皇帝,自己被追认为晋宣帝。晋朝比曹魏存在时间还要长得多。

    不过晋宣帝那个名头是死了以后才有的,自己也没法高兴。倒是活着的时候,有两件事很不痛快。第一件事,就是就业经历不敢跟诸葛亮比,非要比的话,绝对郁闷。人家诸葛亮上班,那是刘皇叔三顾茅庐亲自请出来的,那多光彩?你说司马懿他吃不吃醋?第二件事,就是司马懿的‘博导’名叫胡昭,胡昭字‘孔明’,诸葛亮也是字‘孔明’啊!论年纪,你诸葛亮比俺司马懿还小三岁,咋就敢冒充俺的老师!?嗯!-------我怀疑,后来懿先生很坐劲,恨死了诸葛亮。备不住就为这,司马懿给一个儿子取名司马亮,报了一箭之仇。这当然是玩笑话,关键是亮先生的家世远不如司马家气派,甚至可说是逊色得多。他家虽不是躬耕陇亩专业户,可也不是司马懿家那样几代高官的显贵豪门。亮先生的父亲诸葛珪(gui1)、叔父诸葛玄虽说也不是白丁,但只做过短时间不掌实权的小官,而且在职期间经常是担惊受怕,时或有性命之虞。

    诸葛珪,字君贡,琅(lang)邪(ya)(或作琅玡、瑯琊)阳都人士,生年不详,卒年也不详。有人说他在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病故,也有人说193年去世。可是,如果仔细考校,极可能是194年去世的。这可跟诸葛亮迁居隆中有关系,我们后面要讨论。

    琅邪是郡国一级建制,阳都是它的属县。诸葛珪时代琅琊是藩国。第一代国王是孝王刘京(在位时间:公元41~7年)。他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第十一子。她的生母是刘秀的发妻阴丽华。

    刘秀早年,还是平民时,曾有过深深的感叹:“做官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可见丽华大姐的美貌是远近闻名的。这位美女皇后共生育五个儿子,可能还有四位小美女,全部成活。长子是东汉明帝刘庄,刘京在男孩里排尾。明帝继位后十分爱护这位小老弟(可能父母也娇惯他),除了把老娘去世后留下的宝物全部送给刘京外,自己也不断赏赐他东西。封给老弟的琅邪国地大物博,有山有河,有盐有铁,南边傍海,海运方便,生猛海鲜敞开肚皮糟,绝对是块好地方。

    刘京死后谥号‘孝王’,原因是他很会来事。爹妈在世时,经常到双亲面前吟诵几首忠孝节义的古诗,讨得二老的欢心。爹妈去世后,也拿这一套奉承大哥。不过娇生惯养的男孩也有臭毛病,就是过分讲究豪华奢侈、物质享受。他把自己的治所莒城修得富丽堂皇,为自己建造了豪华宫殿,甚至墙壁花边都要贴金,柱子的装饰那就更不用说了。等到大哥明帝驾崩,侄儿章帝继位后,就对这位老叔十分滴不感冒了。刘京也很乖觉,立刻上书,主动把琅琊国领下的五、六个属县上缴,讨要了一个不太显眼的开阳县做居所。于是皇帝侄儿给予他平安软着陆的回报。

    到了诸葛珪时候,座领琅琊国是第五代、第六代:安王刘据(公元138~185年)、顺王刘容(公元185~194年)。

    封国里设置国相和都尉,国相主管行政,都尉分管军警治安。不过,这些官官是由皇帝亲自任命,藩王只管收租赋和享受生活。皇帝可不让这些藩王爷掌握大权,为啥这样?你懂的。西汉时七国之乱,可把汉景帝吓个半死,后世皇帝心有余悸,不得不防。决不能让藩王变成反王噢!

    话是这样说,实际上能不能永远执行,那得看当朝皇帝有没有本事。到了诸葛珪、诸葛亮那时候,朝里接连出了三个窝囊废:桓帝、灵帝、献帝,一会儿重用外戚;一会儿重用宦官;一会儿重用行伍野人。唯独不用有学问、讲正理的文人学士,还把他们按个‘党祸’罪名往死里整。

    说到亮爸爸老诸葛先生的名字,也有一个桥段。有人说他叫诸葛圭,或者诸葛硅,还有人说他叫诸葛矽,这可太有趣了。根据资格老、权威高的汉语词典《说文解字》解释,‘珪’就是笏(hu4)板的意思。笏板就是大臣们上朝时手持的一种礼器,长条形板子,上端成半圆形或尖角形,材质有竹片、象牙、玉石三种。朝臣有本要奏,你必须眼望笏板,以免对皇帝不敬,另外,也可以把发言要点,写在上面,以免遗忘。这样看来,老诸葛先生名字珪才是正解。因为古代人表字是和名字意思互补的,‘珪’和‘君贡’正好搭配。至于矽(xi1)字,它的意思是‘沙尘’或化学元素si的旧名,后来改成‘硅(gui1)’字。老诸葛先生决不是沙尘暴的老祖宗;另外,他那个年代,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不但没出现,就连门捷列夫的十八辈祖宗还不知在哪个沙漠里当无机元素呢!至于‘圭’,一般字典解释说,它是‘珪’的异体字,而且甲骨文时就有这字,似乎可以通用,其实也有问题。据考证,‘珪’和‘圭’两字同时期诞生,但是两字含义不同。‘圭’是度量器具或土地之意,秦始皇‘书同文’时,主持此事的丞相李斯发明小篆,抛弃‘珪’字,只留下‘圭’字,这可能跟他出身法官,喜欢速记有关吧!所以,只有‘珪’字是正解。

    言归正题。

    历史有载,诸葛珪原配夫人章氏,育有三子二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三子诸葛均;长女诸葛英,次女诸葛华(女孩的名字,未见于史册,这是文艺作品起的名)。他们都年长于诸葛亮。是否有年长于诸葛瑾的,不得而知。(这事儿跟估算诸葛珪生年有关)。

    诸葛珪的三个儿子都诞生在汉灵帝年间,熹平三年(公元174年)诸葛瑾诞生;六年以后光和四年(181年),诸葛亮出世;又过了三年,中平元年(184年),诸葛均降生。

    公元184年对于东汉朝廷、对于诸葛亮家族,都不是一个好年头。这一年,正是‘岁在甲子’,黄巾起义开始了,农民军吹响了东汉灭亡的号角。汉灵帝成了东汉倒数第二任皇帝。五年后他本人也在朝廷的风雨飘摇中宾天了。

    诸葛家呢,‘三三’(诸葛均)出生才不几个月,三兄弟两姊妹的妈咪章氏夫人去世了。古人有谚:“中年丧妻,大不幸也!”君贡先生(诸葛珪)一旦身临其境,才知道这句话的沉重份量。

    还没断奶的小均均哭喊着要找亲娘,谁能解决?

    不满四岁的诸葛亮,虽然已能熟练背诵多首古诗,可对人死的真实含义都还懵懵懂懂。这位将来的旷世奇才,对于突然降临的噩耗完全没有思想准备。

    两个小jiejie,一边不断揉着红肿的泪眼,一边呵护着吓傻了的小亮亮。刚满十岁的长兄诸葛瑾,不得不担当起丧事的主角,披麻戴孝,跑前跑后,俨然一个小大人了。他得担当起不折不扣的‘孝子’身份。这是在离家不远的曲阜孔府书馆学习的内容之一。

    第二节乱世童年(二)[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