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昭入宫,稚奴遇险四
次日,辰时。 甘露殿内,稚奴含笑,抱着年幼爱睡的meimei,跟着王德,带着德安瑞安,来到太极殿后堂,如往日一般,静静听父皇与百官早朝,一边拿自己制的傀儡,与幼妹玩耍。 自从母后死了之后,父皇便常常夜里惊醒,抱着他们兄妹哭泣。后来,父皇便命王德,日常如非要事,或他远幸宫外,晋王治与晋阳公主安宁,便再不得离他三丈之数。 “那早朝……”稚奴还记得,当时王德闻言,很是犹豫。 “他们两个小孩子,便是听到了些什么也不当紧,命乳娘与内侍们抱在太极殿后堂玩耍便是。只要不跑到殿上就罢了。朕实在不想夜夜梦见这两个孩子跟他们的娘一样,早早地就离开了朕……就像当年承乾吐血时一样…… 朕已经失去了无忧,失去了朕最爱的妻子,再不能失去他们了。” 所以,从那一日起,他便与meimei,日日守在这太极殿后堂,听着父皇与诸位官员议事的声音。 当然,外面那些官员们也不是不知道此事。 之所以没有反对,一来是他们兄妹二人,在官员们眼里还只是两个失母的孩子。 二来,母后在世时对这些官员可说是尽心照顾。满朝文武,凡有品级者几乎无一不曾受过些恩宠于母后处。故那些官员们总对他们兄妹二人极为移爱。 三来,舅舅长孙氏自母后离开便又得父皇重用。 四来,也是最重要的,父皇溺子之名海内皆知。前些日子改封四哥的时候,还因为不舍得让四哥出居封地,在早朝上便与诸臣闹得不可开交。 堂堂大唐天子竟被急得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儿,抱着趴在自己膝上哭念母后的四哥,泪如雨下再不肯松手…… 诸臣们也实在不愿意再让这位贤明的君上伤心。如此小事便只得罢了。 所以这半年来,当太宗上朝时,那些官员们便学会适应那后堂偶尔传来的小儿轻笑之声。甚至有些官员偶尔也会在私下因这声音,念起家中可爱的年幼儿孙,忍不住会心一笑。 不过今日,朝堂之上,却是再无一人想起这般亲子孺慕之情了。 原因无他,太宗又一次重提封臣之事。朝堂上下,俱是一片紧张。 不多时,便有长孙无忌,禇遂良等臣上奏不可。太宗见素来支持自己的无忌也如此,不由大怒,君臣之间,竟然便僵了下来。 后堂之中,稚奴闻得这些,不由皱眉,想起母后生前的最后一番教诲,心中暗叹:父皇此举,着实有些晚了。正如魏征大人曾经有一次提起的那样,应当在请舅父回来时,便立刻将诸功臣分封各地的。 不过……想想父皇这一年来,几乎形销骨立,稚奴也心下一酸:母后的去世,对父皇来说,是个太大的打击了。 别人不知道,日日与父皇不离的他却是知道的。现在的父皇,看上去似乎还是那副精力过人的样子。其实私下里,只是靠着那些往日从来不曾用过的大补之品,安补着,才能如此优游于国事之间了。 心下做了这般想,便唤了现下已然渐有母后之范的四岁小妹安宁来,两小嘀咕一番…… …… 下朝后,太宗便召了长孙无忌、禇遂良、房玄龄、魏征、韦挺、刘洎六人,在尚书房议事。 名为议事,其实君臣七人心下有数,还是为了早朝之时,封臣之事。 长孙无忌第一个便上奏不可,又道:“此事若行,实难安功臣心。” 太宗闻言,便欲发怒,然终究念着多年情分,只是阴沉了脸。 其余五臣,禇遂良与韦挺,力扶长孙无忌之言。而魏征与房玄龄,也只是沉默中立。仅刘洎一人,觉得此事行之,无可无不可。 当下,禇遂良便怒言刘洎存不良之心。太宗闻之益怒,起身欲喝禇遂良之时,却忽闻一声小女儿娇唤:“父皇!” 君臣闻言,皆愕然,回顾时,却原来是年方四岁的小小安宁,正含笑带了几名手奉食盘的内侍,缓缓而来。 众臣一见安宁这般笑容,恍惚间似又见到当年长孙皇后之容,一时间便心下发软,气也全消了。长孙无忌见得最肖似meimei的甥女安宁如此这般,与其母当年举止相同,更是眼圈儿一红,几欲落泪。 太宗更不必提,一见爱女,当下再大火气也没了,只是皱眉,眼里发酸道:“安宁,你怎么擅自跑进来了?父皇正忙于政务呢,你这般,可是不好。” “父皇,安宁知道失礼了。可是安宁在后面,听到父皇与舅舅,还有诸位大人们似乎有些烦燥,便想着九哥说过,母后常常教导他,要为父皇解忧,要为诸位大人们解难。所以安宁便学了母后,也端上几碗清心羹来,斗胆请父皇进食,并赐与舅舅和诸位大人们,以解辛劳。” 太宗闻言,眼中含泪,欣喜将女儿搂在怀里道:“好孩子,果然是好孩子。罢了,诸位卿家,既然公主如此美意,卿家们自当与朕同食了。” 这话一出口,众臣当下便应之。各自坐了席位,任着侍女奉上清心羹,君臣食用不提。 安宁见状,很是高兴,又笑道自己是瞒了九哥跑出来的,只怕九哥着急,便欲回甘露殿。 太宗虽舍不得爱女,然国事当前,只得命王德送公主出太极殿回甘露殿,务得看了她与稚奴见面再回来。 王德领旨。太宗又与众臣只谈饮食不说国事。 羹已用完,诸臣正欲再进奏时,王德匆匆而来,俯于太宗耳边略说几句。太宗脸色一变,便道:“既是如此,朕片刻便去。” 众臣见此,知必然有事发生。加之也不欲再行进言,便纷纷告退。太宗准。然众臣刚刚退去,太宗便急命王德,莫惊动了长孙等人,只潜潜召了魏征与房玄龄回来密谈。 不多时,房魏二人便潜潜入了太极殿,与太宗议事。 太宗之意,房魏二人皆知,然都劝道:“虽主上英明,已知关陇之事,不可再拖,又得皇后娘娘如此贤德,咨不欲外戚干政。然一则长孙大人为人忠心耿耿,再无二意,一时间倒也压得住关陇之力。二则此事如强而为之,只怕会伤功臣之心,引天下疑主上意有诛功臣之举,伤了主上清名。三则现下关陇势大,长孙大人之所以一向谨慎而今却力反主上封臣之举,只怕也是担忧诸家若因此生了怨心,于封地做乱,则天下大乱矣。故而,此事实在不宜于此刻而行。” 太宗闻言,叹息不止:“是朕的错。当时只顾着伤心,又懒惫,想着若有辅机在,则国事无忧。却连他的请求与解释也不曾详听,便将高位重权强压与他……害得他现在也是骑虎难下。 唉……罢了,这关陇之事,早晚是要收拾的。只是一来关陇诸家,有功于大唐,朕也不忍心伤了他们忠心。二来……现在,也还不是时候。封臣之事,便罢了罢!你们二人回去之后,房相,你便将朕的意思传与辅机听,记得,莫让其他几家知晓。否则,那些人以后,只怕再也不会听辅机的。到时反而让他为难。” “臣遵旨。” …… 次日,三公之首,长孙无忌上奏,力劝太宗不可封诸臣于各州。太宗念之,准。 …… 又数日,即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一月,诸世家所献好女良儿,分批入宫。 而这其中,就有应国公次女,武昭。 诸位才人入宫后,首先,便是依着规矩,进行体态复甄。 媚娘站在宫闱省中厅,一边脱了罗襦,凭着身边小太监拿尺量测。一边偷眼看着周围诸位一同入宣的才人。 此次因着世家之女,所献甚多,然姿色才华家世皆出众者,仅得四人。除去媚娘外,一为韦挺次妹,当朝贵妃韦氏之堂姐适与萧氏后所生之女,萧蔷,年十五,因姿容明艳,舞歌俱精,为正五品才人; 洛阳于氏女英蓉,年十三,姿容如雪,女红犹绝,为正五品才人; 长安元氏女素琴,年十一,丰姿殊艳,尤为可爱,文书皆识,为正五品才人。 …… 媚娘只眼一扫,心下便略明白了些许这些女子为何能入宫的原因。又在心中暗叹,果然家世良好之人,方得圣心。自己因为当今陛下的一念怜悯,虽然脱得了家中那般情况。可入得这宫来…… 只怕也是难保一个安生。 心下这般想着,便浑浑噩噩过了复甄一事。又与那其他三名才人,得了那引使公公的请,便欲往外走。 谁知刚刚走出一步,便闻得那萧才人娇滴滴一声道:“且慢,这位公公,我有一事不明,还请公公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