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4【好人好报】
夏天知道,所谓的商业大厦交易看似火爆,其实不过是虚火而已。 这些商业大厦的持有者假做交易,对外放风会有人花高价买它的大厦。 消息传到股市之后,就会刺激股价飞涨。 等这些老板从股市赚足之后,谁还关心这些商业大厦卖不卖得出去呢。 这就像香港早年间非常有名的佳宁案一样。 八零年代初,来自南洋的陈松清在香港创建了佳宁集团,当时他的身家在七百万到一千万港币之间。 七九年,陈松清动用数亿港币,买下了上市公司汉美。此举,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因为他们很想知道,身家只有千万的陈松清,缘何能拿出数亿港币收购汉美。不过陈松清对此并不多解释,故作高深,这也让香港各界对他的来历越发好奇。 七九年末,置地公司出售手中的金门大厦,这座大厦是它去年刚刚买下来的,当时耗资七亿。 八零年一月初,陈松清用近十亿港币价格,将金门大厦购买了下来。两年时间,置地公司净赚三亿港币,已成商场佳话。 但陈松清出手如此豪阔,却也令人刮目相看。尤其他一年之内,动用的资金高达十数亿港币,这在当时的香港可是相当豪阔的。 因为这场交易,佳宁集团这家小公司,引来了市场的注意,从此后股价开始飙升。 而八零年八月,佳宁便宣布与百顺宁集团达成收购协议,百顺宁集团将以十六亿八千万港币价格,收购金门大厦。 半年时间,佳宁集团就赚了近七亿港币。消息传来,香港震动。佳宁集团股价也由之前的三元八角,飙涨至十五元四角。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已经涨了五倍。 陈松清随后以佳宁股票作抵押,从银行借取大笔贷款,并在地产上大肆投资。或与置地联合开发美丽华酒店,或投资一亿美元参与美國奥兰多市建设……总投资超过六十五亿港币。 而所有项目,无不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项目。这也帮佳宁集团吸足眼球,频频登上媒体版面。 除此之外,陈松清还想做航运大王,买下了维达航运公司;还收购了其昌水火保险公司,准备做保险业大亨;买下了香港的士公司,存了数千辆的士车牌…… 经过不断的发展,陈松清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國。单在八一年,他的公司盈利就超过二十亿港币,超越和黄、置地、怡和等大型公司,甚至可以与汇豊相比肩。 佳宁集团因此股价飞涨,陈松清也成为不逊于李家诚、包裕刚的超级富豪。 但是八二年,香港经济危机爆发,股市、楼市狂跌。 在这种情况下,一直靠着银行借款才能够迅速发展的佳宁集团立刻现出原形。 原来它不只没有年盈利二十亿港币,反而是欠银行上百亿港币,而且已经严重的资不抵债。 同时公众此时才发现,陈松清赖以起家的金门大厦交易,根本就没有完成。百顺宁集团并没有花十六亿港币购买他的金门大厦。 也即是说,所谓佳宁神话,不过是一场骗局而已。 而这上百亿港币的惊天骗案,就建立在一栋大厦的买卖上,而事实上这栋大厦并没有买卖过。 由此可知,这种炒买炒卖大厦的套路,能够创造多么大的价值。 …… 现在香港所谓的商业大厦交易,基本就是跟陈松清的套路一样。 不断的放消息,炒来炒去,让人误以为商业大厦交易很火爆,很赚钱,以便让股民傻乎乎的买单。 这几年,因为旗下的商业大厦不断以高出市场预期的价格出售,使得置地、太古、九龙仓等地产公司股价接连飙升。光是靠炒股,他们就已经赚了数百亿港币。 同时,越炒越火的楼市,还吸引了很多不明真相的买家入场接盘。比如南洋的地产商、台湾的地产商、南韩的地产商…… 这些地方最近几年经济腾飞,钱淹脚面,大把钱没地方花,得知香港楼市交易如此火爆,自然乐意分一杯羹的。但其实却是帮英系财团接盘的。 另外不得不说的,香港这些商业大厦的最大买家,就是来自内地的财团。因为香港九七就要回归,所以很多内地财团来香港打前哨站。 有的是想以香港为跳板,向全世界发展;有的是想在香港成立分公司,以便可以绕过英美国家对内地的封锁;有的单纯是想投资香港…… 在八零年代中期开始,中资就已经向香港大进军。中央各部委、省市钲府及地方国有企业,纷纷前往香港抢滩。巅峰时期,各色各样的中资机构,在香港多达数千家。 这么多中资机构,在投资方面,自然不是各个都明智。它们见香港楼市如此火爆,想要参与其中,自然也不是不可思议的事。 事实上,据夏天所知,香港商业大厦买卖中,有近三成,最后都是由中资机构接盘的。他们自以为是投资了个好项目,但等房地产泡沫被戳破的时候,哭都来不及了。 …… 夏天知道这些事情的危害性,不过他却没办法去劝阻他们。 在希腊神话中,所有的预言家命运都十分悲惨。不只他的敌人痛恨他,连自己人也不喜欢。 在中國,常预言倒霉事的人,可是被骂是乌鸦嘴。 夏天可不想做乌鸦嘴。 他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旗下的房产卖出去。如果能打压香港的楼价,自然是一件好事。 如果打压不成,他也可以赚一笔钱。 他的大部分物业,都是在八七年股灾时买下来的。现在过了近十年时间,他那些物业价值都翻了近十倍。 现在抛售,可以让他大大的赚上一笔。 事实上,夏天都庆幸自己当初没把房子都卖了,所以现在才能卖出这么高的价格。 这也算是好人有好报了。 而天下地产如此多的商业地产抛售,也的确是让市场吃撑了。 香港商业地产的价格一夜骤跌了近两成,这让英系财团起码少赚三千亿港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