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逆水行周在线阅读 - 第二百八十八章 忧患

第二百八十八章 忧患

    杨济所说吐蕃,在这个时候,对于朝中众多文武官员而言,还是个陌生的词汇,因为这一国家,现在还未与周国有任何联系。

    或者说,吐蕃作为一个国家,此刻甚至还未成形,也许要到松赞干布时期,吐蕃才会由一个部落变成一个国家。

    吐蕃、松赞干布等词汇,在这个时代,也只有宇文温和杨济知道,也只有他俩才知道吐蕃崛起之后,其实力有多强。

    吐蕃是唐朝的强劲敌人,宛若昙花突然绽放在西北高原上,极盛时,不仅攻占唐朝的河西、陇右之地,还数次兵犯关中,甚至攻破长安。

    当然,那时的唐朝,因为安史之乱的缘故,国力骤衰,自然无法抵抗吐蕃的侵袭。

    杨济现如今担心的,是朝廷以铁勒为鹰犬攻击吐谷浑后,吐谷浑不是向东请求周国“主持公道”,而是向西寻求吐蕃的支持。

    所以那日中书令王頍提出让铁勒攻打吐谷浑,迫使吐谷浑请求皇朝主持公道,杨济一开始想说的是要提防吐谷浑投向吐蕃,但他不可能说出来,所以最后只能保持沉默。

    现在,宇文温听了杨济的担心,倒不以为然,因为“时代”不一样了。

    “世事变迁,今时不同往日,你是知道的,火铳、火炮,还有火轮船.....”

    “有了火轮船,有了黄河航运,朝廷的刀,可以直接顶在草原可汗们的胸膛上。”

    “铁勒的薛延陀、回纥,东、西突厥,他们之所以能够威风一时无两,无非是仗着地利,进可长驱直入、退可一撤千里,来去自如,可这地利,在火轮船支撑的航运面前已经削弱很多。”

    “他们的骁勇之士,在火铳和火炮面前不堪一击,即便俘虏了中原的火铳手、炮手,没有火药,不知道如何制造火器,又有何用?”

    “中书令扶持铁勒的策略,若按以往来看,确实会养虎为患,可现在,威胁不会那么大,薛延陀是这般,吐蕃也是如此。”

    “吐蕃一词,要在唐初才出现于中原典籍,松赞干布其人,是在唐太宗执政时期出现,那么,在此之前,吐蕃可能尚处于部族到国家之间的转变阶段,也就是说,此刻,吐蕃可能还只是一个实力强劲的部族。”

    说到这里,宇文温话锋一转:“松赞干布此刻应该还未出生,其父....朕不知其父姓甚名谁,也没兴趣知道,这位松赞干布之父,大概如今还年轻,正为了壮大吐蕃本部,和其他部落合纵连横。”

    “吐谷浑若遭铁勒攻击,确实有可能西窜而不是东逃,朕觉得,即便吐蕃的那位首领有想法,大概也鞭长莫及。”

    宇文温所说,杨济当然知道,但如今朝廷对于“乌斯藏”地区的情况完全是两眼一抹黑,他就担心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吐蕃的成形,比历史上要早。

    乌斯藏,是明代中原对西藏地区的称呼,而宇文温,对于情报不利可能导致战略误判这一担心不以为然。

    自晋以来,中原和周边势力之间的科技差距,实际已经急剧缩小,铁制兵器、铠甲的制作工艺,对于众多周边部落、番邦而言,不再是什么“高科技”。

    所以,他们可以借助地利,不断蚕食中原朝廷的边疆州郡,慢慢壮大自己的实力。

    当中原的远征军抵达时,又可以借着各类坚固堡垒和险地据守,硬是耗得中原军队因为后勤撑不住而撤退,然后趁机追击,打出各种“大捷”。

    但是,火器的出现,让双方军事科技的差距陡然增大,装备火器的中原军队,即便只有数百人,也能在边疆孤城,硬抗蛮夷的围攻。

    此是防守,而说到进攻,诸如高句丽山城这类历史上难以短时间攻克的坚城,在火炮面前和纸糊的没区别。

    火器、火药的制作,对于边疆蛮夷、番邦而言就是难以理解的“高科技”,所以,军事科技的巨大差距,让中原和番邦之间的攻守之势再度易位。

    宇文温觉得,不能因为历史上吐蕃的凶猛表现,就为此束手束脚,周国只要抢先把吐谷浑搞定,控制住河湟谷地,控制住西海这一门户,吐蕃就算提前成形,想要东进也是白日做梦。

    而对于周国来说,如今正是一个绝佳的时间段,对南中的经营正在进行,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只要按照既定政策坚定不移的持续开发,数十年后,当吐蕃试图南下时,会发现同样无法打开局面。

    控制住西海和南中,就堵死了吐蕃东进和南犯的通道,所以,宇文温认为无论如今吐蕃发展成什么样子,都没有必要特意打听,也没有必要担心。

    宇文温说得头头是道,杨济却没这么乐观,因为明末时,拥有火炮的官军依旧无法遏制建虏的入寇,而本来渔猎出身的建虏,很快就学会了如何制作火炮,并以此作为攻城利器。

    那种眼见着大厦将倾、四处奔走却无法挽回的绝望感觉,已经深深刻入杨济的心灵,所以对边境蛮夷有几近于本能的戒备心理。

    契丹人,靺鞨人,南诏、吐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新罗,东西突厥、薛延陀还有回鹘,这都是这个时期中原朝廷必须面对的边疆强敌,所以即便有了火器,也不可掉以轻心。

    他本来想在辽东驻守,为开发辽东尽一份力,争取花上十年时间,将辽东变得富庶起来,然后趁势扫平朝鲜半岛,将半岛彻底纳入中原治下。

    却被宇文温调回长安,形同享福,杨济觉得如今还不是高枕无忧的时候。

    见着左右无人,他向宇文温行礼,随后说道:“陛下,微臣有个不情之请。”

    “嗯?免谈,太子巡抚陇右,你去凑什么热闹!”

    “呃...那,微臣想....”

    “做梦,河套那块宝地,朕还没去过,你凭什么先去?”

    见着宇文温如此有先见之明,杨济有些着急:“微臣不想在长安逍遥,虚度时光....”

    “那行,有个好去处,就不知....”

    “不知陛下所说,是何好去处?”杨济颇为期待的问。

    宇文温盯着对方,板着脸,片刻后忽然微微一笑:“去河南,监考。”

    “哈?”杨济一下子跟不上宇文温的思路,愣住了。

    宇文温拍拍他的肩膀,向前走:“朕这十年来磨的刀可不仅仅只有一把,科举考试的盛况,你不打算见证一下么?”

    “呃...陛下,这科举自有刘士元等礼部官员主持....”

    “但他们不知道榜下捉婿的盛况。”宇文温停下脚步,笑眯眯的看向杨济:“你不是有女儿么?”

    “陛下,微臣之女尚在襁褓。”

    “嗯?无妨,你做观察使去监考,万一发生榜下捉婿之事,苦主闹起来,你可得稳住那帮翰林清流,莫要吧喜事当做丧事办了。”

    “呃....陛下,微臣要为国分忧,想去边疆。”

    “一味去边疆有何用?心腹之患不解决,有火器都镇不住边疆蛮夷。”

    宇文温一脸严肃的说着:“吐蕃厉害又如何,唐军大非川一系列惨败又如何?没有安史之乱,唐军还可以卷土重来,吐蕃算哪根葱?”

    “身体强壮的人,寒冬腊月洗冷水澡都没事,身体孱弱的人,出门吹个风都会染上风寒,你呀你呀,莫要老是想着边疆边疆,不把国内的隐患铲除,将士们在边疆奋战又有何用?”

    “你去河南监考,真要有榜下捉婿,那就得搞成大好事,让大家都见识见识,何为‘一朝中选,前途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