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这样也行?
西阳城,刘炫宅,赴宴归来的刘炫,坐在房里呆,他面前案上放着一个木盒,盒子里有几张流通券,面值为二千一百匹布,还有铜钱若干。 按着如今的黄州布价,流通券若折算成铜钱大概是一千一百二十余贯。 这是他从古文尚真伪初探一获得的‘分成’,按着每出版一本提成一百文计,这一个多月下来,求学社出版了一万一千多本,所以他就‘分成’了一千一百多贯。 分成就有一千多贯,这样也行? 又喝了一杯茶,刘炫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提笔开始换算起来。 周国的太学博士,为下大夫,太学助教,为上士。 其中,下大夫每年俸禄一千石;上士每年俸禄五百石,而他手上的一千一百贯钱能买到多少粮食呢? 如今黄州市面上,一石普通稻米价格大概是三百文到三百三十文之间浮动,按一贯钱能买三石米计,刘炫这笔钱,能买三千三百石米。 接近上大夫官员级别的俸禄水平,也就是正六命州刺史俸禄的级别,这可比当太学博士还要挣得多,而刘炫先前连太学助教都不是。 户数不过五千户的州为正六命州,这已经是小州,但州再小其刺史就是刺史,这可是刘炫做梦都不敢想的位置,结果他就辩论了一场,便得了接近正六命州刺史一年的俸禄。 这要收多少年的束脩才能攒够三千三百石米?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刘炫家境不怎么样,所以时不时得为柴米油盐烦恼,而如今,他再也不用为伙食cao心了,即便是五百文一石的好米,他这一千一百贯也能买下至少二千石粮食。 一家人在西阳定居,即便加上仆人按二十口计,每人每月耗粮二石,全家一个月大概耗粮四十石,若有两千石存粮,也足够吃五年。 当然,日常生活开支也要用到钱,仆人们每月的工钱也得有,可能以后还得增加仆人,但即便从这两千石里扣掉折算成钱帛的粮食,刘家至少今明两年都不用愁了。 再想想不久前,自己在家乡的拮据日子,刘炫有些恍惚。 他学问出众但仕途不顺,后来没有正经官职所以不算官员,每年的租调都是要交的,所以自己的收入不多,只能靠收学生教授学问来补贴家用。 在家乡辛苦一年,竟然抵不上那半日辩论的收入? 刘炫有些茫然,又有些惊喜,虽然西阳王宇文温似乎没打算举荐他做官,但如今给他的待遇比起之前可真是天壤之别,别的不说,他可以光明正大的靠学问挣钱。 学生的束脩,可比不上肆给的‘分成’,而此次出的分成可不止这一轮,古文尚真伪初探会继续出版,那么他的提成还会源源不断。 这还只是一本,求学社及其他黄州肆和学者之间还有很多合作方式,校有酬劳,自己为各类典籍出注解,可以和肆那边签订‘分成’契约。 甚至还可以将自己的著作交给对方出版售,既可以是‘分成’,也可以是‘买断’。 ‘买断’是黄州肆特有的合作方式,意指双方评估一部著作的价值,肆将费用一次性付给作者,然后这部出版之后是赚是赔,都和作者没关系,适合对自己著作销量没底的作者。 刘炫对自己很有信心,所以他打算在黄州大干一场,将平生所学及心得都编撰成,靠着黄州肆的雄厚实力将其出版,让天下更多读人看到他的著作。 想到这里,他将流通券收好,然后拿出信笺开始写信。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先来黄州的刘焯想到了他,他自然也会想到别人。 。。。。。。 总管府衙,几乎要被案牍“劳形”的宇文温,与前来汇报军务的总管司马杨济交谈着,趁着佐官不在,两人忙里偷闲谈起私事。 “不是寡人啰嗦,你那两千多匹布的分成,好歹存一些吧,没有些家底,日后急用钱怎么办?” “有大王在,自然有借钱的地方。” “有恃无恐,怪不得这几日到处请客,很阔气嘛杨公子!” “大王说笑了,‘公子’二字,下官可担不起。” 公子一词,古来有之,只是如今的用法和明代不同,宇文温之前爵位还是郡公时,其身份和年纪,倒是配得上“宇文公子”的称呼,不过说到杨济的话,还得是‘当年’才能被人称呼为‘杨公子’。 吏员捧着一堆公文进来,两人停止交谈,待其放好公文离开之后,谈话又继续进行。 见着这堆积如山的公文,杨济劝谏:“大王,何须事必躬亲?虽然大王年富力强,但总要习惯用人。” “历练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呐,不精通基层事务,往后极易为胥吏所欺,再说了,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于行伍,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不历州县,不临台阁。”
“可幕僚的培养亦非一朝一夕,大王平日里总是亲力亲为,万一临机应变需要左右独当一面,一时间哪里能撑得起来?” “培养?怎么不想培养?只是总管府的吏员非寡人亲随,若是他日寡人调任别处,总不能把一大帮人都调过去吧?”宇文温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但还是得考虑实际情况。 严格来说,无论是总管还是刺史,其长史和司马都是朝廷任命的,为的就是监视和分权,如今不过是情况特殊,所以宇文温能指定杨济做自己的总管司马。 但这样的情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他还年轻,往后的宦海生涯里迟早要调任别处做官,亦或是被调京城当京官,到时候不可能把自己用惯的官员一起带走。 正所谓技多不压身,能靠得住的就只有自己,对于如今的宇文温来说,还有王府幕僚这个选项。 王府幕僚,除非被罢职或者请辞,不然是要跟着藩王走的,所以苦逼的刘文静,成了继杨济之后又一个宇文温的包身工,经常加班加点忙个不停。 还有从事郎中厍狄钧亦是如此,这才是宇文温培养的‘左右’,但他们作为王府幕僚佐官,是没办法插手总管府衙事务的,所以宇文温在总管府衙成了办公狂人。 他年轻、精力旺盛、脑子又灵活,还有杨济、宇文十五、许绍、郝吴伯、郑通这几个‘爪牙’帮忙,宇文温把黄州总管府的军政大权牢牢抓在手中,积极种田练兵备战,就等着下一轮副本的开启。 “陈国呢,迟早是要完蛋的,虽然不知道朝廷何时动手,但寡人不会闲着,你也不要闲着。” 宇文温拿出一本记事本交给杨济,示意对方边看边听他说。 “古文尚真伪初探畅销,这算是偶然,但寡人从中看到了商机,酝酿了一段时间之后,总结了几个想法,你来参谋参谋。” “当然,这记事本上所写只是初步的想法,有什么看法或意见尽管提。” 杨济浏览了一遍,为宇文温的构思震惊,不由得脱口而出:“大王,这样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