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或许有诈(四千字)
经赵鸿儒提起,林枫茅塞顿开。 此事,没有直接证据,但依照白易生,赵俊两人言语,虎贲军发生变化在马武被杀后,两者之间未必不会没有联系。 嘶,深深吸口气,林枫向诸位将领问道:“虎贲军投降,你们有什么想法?” 虎贲军真心实意投降,自然皆大欢喜,但对方若有什么小心思,不得不防啊! “皇上,李牧提出投降燕国,且主动送来消息,末将觉得咱们或许可与对方接触,摸清楚对方是否真心。”白易生道。“不过,虎贲军将领不是吃素的,即使与对方接触期间,也不能掉以轻心。” 尝试与李牧等将领接触,或许可从对方言行举止中,了解虎贲军将领真实意图。 然而,赵鸿儒很快否定白易生建议,直言道:“皇上,末将举得与李牧等人接触,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想摸清楚虎贲军是否真心实意投奔燕军,绝对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末将有个想法,或许,能够直接探清虎贲军心思。” 闻言,林枫端坐着,问道:“什么主意,直接说吧,只要证明李牧等人心思,全是好主意。” 赵鸿儒轻笑:“宁武关与镇远关乃赵国北方门户,当前,宁武关在燕军手里,末将觉得,既然李牧等人提出准备投降燕军,此刻,只需向虎贲军提出撤出镇远关,由燕军驻守镇远关,倘若李牧等人同意,证明他们有投降的心思,倘若李牧等人不同意,则证明对方另有打算,那么,咱们就必须从长计议,决不可把心思放在虎贲军投降的事情了。” “没有,赵将军建议很好,能够直接证明李牧等人心思。”赵俊斩钉截铁的道,觉得赵鸿儒建议不错。 林枫手中敲在案台上,笑了笑,扫了眼诸位将领:“与李牧等人接触的事情,由赵鸿儒全权负责,白易生率军佯装进攻镇远关,赵俊率军死守镇远关,必要时,主动出击,敲打敲打虎贲军,同时配合赵鸿儒与虎贲军将领接触。 倘若李牧等人拒绝把镇远关交给燕军,则说明李牧另有打算,那么,燕军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了,直接对虎贲军开战。” 不管李牧胡葫芦卖什么药,林枫铁了心思入冬前,即使不能彻底兼并赵国,也要占领对方大片领土。 何况,燕军四面出击,强吞国力日渐衰落的赵国,完全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 翌日,赵鸿儒派出探子与虎贲军接触,虎贲军方面也派出张博凌,双方准备会晤。 两边短暂接触数日,终于确定会晤。 经过与虎贲军接触,赵鸿儒并没有发现什么端倪,相反,浏览张博凌寄来的书信,从中看到虎贲军满满的诚意。 将事情全部汇报给林枫后,赵鸿儒********准备招降之事了。 在他看来,既然张博凌信中诚意满满,接下来,双方该谈的事情,便是虎贲军何事投降,燕军付出什么代价了。 万里晴空,没有半点白色云彩,温暖的阳光照在人身上,舒服极了。 赵燕两国将领,张博凌与赵鸿儒在两军中央相隔的宽敞地带会晤。 双方敌对半年多,首次谋面却是为商谈虎贲军招降之事,放在从前,简直不敢想象。 当然,两方也抱有不同心思,赵鸿儒真心希望招降虎贲军,张博凌却必须按照李牧要求拖延时间。 燕军提起在双方会晤的地方搭建了帐篷,张博凌与赵鸿儒带来的部队,均守在军帐之外。 军帐内,两人对面而坐,副将坐在旁边。 两人寒暄片刻,赵鸿儒开门见山问道:“张将军,今日按照约定准时前来,表面北方虎贲军正式决定向燕军投降,赵某对将军举动表示欢迎。” 李牧麾下十余万虎贲军投降,不但能够迅速改变赵燕两国北方格局,燕军也不必征战沙场,减少燕军伤亡不说,还会加速兼并赵国, 此乃一举两得的事情,赵鸿儒打心眼里的高兴。 “赵将军说错了,虎贲军有投降燕军的想法,却没有正式投降,双方条件没有谈妥之前,虎贲军依然不会投降燕军,所以,虎贲军是否投降燕军,全看赵将军是否能够满足虎贲军条件。”张博凌提醒赵鸿儒言语中失误。 瞧着面前不足三十岁的将军,他内心有点复杂,诸侯国之间,老一代将军逐渐落幕,新一代将军却少有能够独当一面之人,唯有燕国,除了冯异年纪较大外,赵鸿儒,侯铭封,张羽,冯石虎等将领,年纪皆在三十左右。 随着老一代将军渐渐退出战场,未来将会是新人的天下,赵鸿儒等将领,将会是这些人中的翘楚。 诸侯国中,年轻一辈,将没有多少人,能够与他们争锋。 尽管他也不支持投降燕国,但是,不得不承认,未来,燕国会是诸侯国中最有潜力,最有希望实现大一统的诸侯国。 此刻,望着赵鸿儒,他甚至在想,大将军决定投靠宋国,是不是把事情想的太简单,太轻率了。 赵鸿儒不晓得张博凌在思考什么,笑着问道:“既然张将军提出投降燕军有条件,不晓得什么条件,虎贲军才会投降燕军,张将军不妨提出条件,大家好商议。” 虎贲军数量众多,又皆是精锐之师,何况有名将李牧在,提出条件,再正常不过了。 况且,临行前,皇上特意交代,不管张博凌提出任何条件,只要在燕军承受范围之内,大可全部答应对方。 再者,先前大家商议过,虎贲军将领提出条件,无非归降后在燕军中地位问题,及虎贲军诸位主将是否受到重要。 在赵鸿儒看来,这些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只要虎贲军真心投降,燕军会全部答应对方提出的条件。 为了李牧,极少花费更多条件,只要不伤害燕国利益,燕军也能够接受。 张博凌笑了笑,没想到对方态度及其诚恳,丝毫没有表现出丁点得意忘形之色。 想了想,直言道:“赵将军,大将军麾下有十余万虎贲军,青阳郡一线虎贲军,以前也悉数为大将军麾下,算起来,将会有二十多万虎贲军投降燕国,所以,在下想问,倘若我们全部投降燕军,你们能否做到一视同仁,在装备,军粮,饷银方面,不亏待虎贲军?” 此行,依照李牧吩咐,张博凌只需麻痹燕军,牵制燕军,为燕无双争取机会,力争与宋国会晤成功。 但是,张博凌也想知道,燕军为招降虎贲军,准备付出多大诚意,同时,也好比对宋燕两国诚意。 依照实现商议,张鸿儒便料到对方会提出待遇问题,毫不犹豫道:“赵某不清楚张将军是否了解燕国,了解燕军,常言道,海纳北川,有容乃大,燕国开放,包容,燕军同样不会小家子气,再者,燕国崛起于微末,天生人口不足,但当前燕军有百万军队,想来张将军或许听说过,燕国部队中,有大量诸侯国部队,有戎族,有东胡,有晋国,也有以前盗贼流寇。 但是,既然加入燕军,不管对方从前是什么,做什么,便是燕国人,燕国上下绝对不会区别对待。 倘若将军不相信赵某言语,可在燕军之中,做详细调查,所以,待遇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张将军不必为此事顾虑。” 赵鸿儒言语充满诚意,没有半点掩饰和虚伪,更用燕国过往所做之事,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他希望在会谈开始,就能打消张博凌内心全部顾虑,双方能够敞开心扉,把所有的事情摆在桌面上解决。 闻言,张博凌有点不可思议盯着赵鸿儒,对方言语没有丁点虚情假意,毫不犹豫打消他内心顾虑,他不得不佩服对方。 同时,通过赵鸿儒言语,大概猜出燕国为何能够迅速崛起,为何诸侯国文人武将纷纷前往燕国,这其中有燕国制度的问题,更重要燕国选择以诚待人。 尊重每个人诉求,从而获得燕国百姓,及诸侯国百姓支持。 本来他打算与赵鸿儒互相扯皮,力争让两方会晤坚持十天,甚至更多时间,但赵鸿儒言语,瞬间将许多鸡毛蒜皮的事情抹去,因为继续与对方纠缠这些问题,或许会露出马脚。 轻轻咳嗽两声,张博凌道:“我相信赵将军诚意,也相信燕国诚意,临行之前,大将军曾经有言,倘若虎贲军投降,难道燕军也会采取招降死囚部队的方式,将虎贲军全部打乱,与燕军部队混合。” 此事关乎虎贲军将领投降燕军之后,能否继续执掌兵权,继续控制虎贲军,倘若虎贲军与燕军混合,则会意味着虎贲军诸位将领军权全被架空。 倘若将来在燕国遇到事情,可能会遭遇无兵可调,白白吃亏的事情。 而将虎贲军独立成军,需要极大魄力和勇气,同时,李牧也希望用此事牵制燕军时间。 毕竟,二十万虎贲军形成独立军团,放在任何地方都会埋下隐患,轻易不会有人答应。 赵鸿儒笑了笑,喝口茶,道:“张将军太小看皇上魄力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当年东胡之战,燕军俘获东胡部队数量不少于虎贲军,皇上依旧按照东胡人要求,形成独立军团,这支部队由晋国公林枭领取,灭晋之战,这支东胡部队功劳不小。 而后两三年,因为战争不断,及不同方面调兵遣将,这支东胡部队才逐渐分散,但依然由诸多东胡将领带兵,皇上从来不曾怀疑过。 所以,倘若张将军说服李牧投降,二十余万虎贲军依然能够形成的独立部队,且虎贲军全部将领不会变动。” 咳咳,张博凌轻咳两声,面色微红,面对赵鸿儒满满的诚意,惊叹不清楚该说什么。 投降之后,虎贲军依旧独立成军,诸位将领地位不变,再者,赵鸿儒言语中,多次透露出燕帝对李牧重视。 若非李牧铁心希望投靠宋国,他会毫不犹豫率领虎贲军为燕国效力。 无可柰之下,张博凌继续道:“赵将军,虎贲军投降后,驻地在什么地方,将来是否可随燕军返回晋阳城?” “将军放心,只要虎贲军真心实意投降,皇上不会限制虎贲军行动。”赵鸿儒道。 闻言,张博凌变得沉默起来,他内心最担心的问题,赵鸿儒全部给出满意答案,目前来看,投降燕军乃不错选择。 突破燕军防线前往宋国,完全是多此一举,费力不讨好。 军帐内沉默许久,赵鸿儒见对方不再言语,问道:“张将军,你还有没有什么条件?” “没有了,将军言语充满诚意。”张博凌道。 这时,赵鸿儒笑了笑,继续道:“既然将军称赞燕国方面表现出诚意,那么,赵某也希望虎贲军拿出诚意,而不是嘴上说说,延误时间。” 初始,赵鸿儒不怀疑虎贲军投降燕军的诚意,但张博凌询问三个问题,自己全部合理回答后,对方神情中充满赞许之色,却压根不提投降之事,这便让他觉得有点古怪了。 即使猜不出对方有何图谋,但为试探虎贲军诚意,他决定试探试探张博凌。 反观,张博凌表情古井不波,内心却暗自惊讶,以为赵鸿儒看出端倪,瞧出自己再拖延时间。 力争不露出马脚,张博凌问道:“赵将军什么意思,不妨直说。” “临行前,皇上再三嘱咐,虎贲军提出的条件,只要不伤害燕国利益,让在下悉数答应将军。不过,为防备将军暗自做手脚,皇上同样叮嘱后,燕军表现出诚意后,虎贲军也必须表现出诚意,所以,倘若虎贲军铁心投靠燕军,敢请将军回去告诉李牧将军,虎贲军退出镇远关,由燕军驻防,以此证明虎贲军及诸位将军没有二心。” 赵鸿儒毫不犹豫说出自己要求,他倒要看看张博凌怎么回答,接下来虎贲军及诸位将领该怎么做。 倘若对方拒绝,虎贲军投降之事,多半有诈!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