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我的大明新帝国在线阅读 - 第一零九章 报纸

第一零九章 报纸

    在宋代印刷术流行开来以后,报纸的印刷就没有技术问题。

    报纸之所以在古代没有流传开,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朝廷对舆论的控制,一个是成本问题。

    封建社会,普通百姓对国家大事是没有发言权的,实际上,普通百姓也根本不会去关心所谓的国家大事。

    真正想要发声的,都是读书人,都是官员们。而朝廷缺乏对这方面的管理能力,所以干脆执行的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策略。

    皇帝不允许,而儒家思想的愚民政策,更是不会允许普通百姓开启民智。

    他们苦读经书,为的就是以后当官,然后成为人上人。他们的所作所为,能让百姓随便知道,并且说三道四吗?

    实际上,明朝的邸报已经发展的非常普及,只不过,这种邸报只能在官员之间传递,最多一些秀才和举人,能在县衙看到朝廷的邸报。

    皇帝和官员都不支持,就别想普通人能随便了解国家大事。

    后世的东林党弄出了一个“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

    这个对联在后世具有不忘国家安危的褒义,但是实际上,这幅对联原本是失意的东林党们对朝廷的控诉和不满才出现的。

    他们一开始并不是忧国忧民,只是为了争权夺利。

    另一个原因很现实,那就是成本。

    在这个重农抑商的年代,报纸是没有广告的。报纸的成本高昂,卖贵了却没有人买,如何持续的下去?

    要知道,如今的物资紧张,造纸大部分是手工作坊,纸张成本高的惊人。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今的一个馒头一个铜子,一个rou包子两个铜子,但是印刷一本五万字的书,成本就一两百文,售价还要增加五成以上,因为运输成本也很高。

    后世一张4开的报纸,纸张成本几分钱,但是在这个时代,纸张成本占据了报纸成本的八成以上,够不少人下一顿馆子了。

    更别说还有印刷和油墨,包括运输等人力成本。

    不要说印制多张报纸了,一次只发行一张4开的报纸,不算运输,纸张和印刷,人工成本都超过了二十文。

    一张报纸的成本,够老百姓吃三天饭了,谁买得起?

    何况,大部分老百姓还不识字。

    所以在了解这些以后,朱瞻基也就熄了办报纸的想法。

    但是在朱棣出征了之后,朱瞻基逐渐控制了全局,现在他就需要一个喉舌为自己发声。

    邸报虽然有用,但是仅仅邸报是不够的,他需要更广泛的影响力。

    比如说山东粮食贪腐,官员阳奉阴违地针对移民政策,就是朝廷和老百姓之间脱节的关系。

    像后世一样,朝廷有什么动静,老百姓就能知道,那么还有那个官员敢阳奉阴违?

    如今的朝廷势力虽然被朱瞻基控制,但是这种控制还很薄弱。

    或者说,整个封建时代,皇帝对整个天下势力的控制都很薄弱。

    名义上皇帝是掌管天下,但是一个皇帝真正能管的,最多也就一个地方,那就是皇宫。

    除了皇宫之外,封建时代的皇帝需要控制好三个系统,才能保证政令的实施,政权的稳固。

    一个是皇家直管系统,在大明来说,这里面包括了內监和锦衣卫,还有各京卫。

    这是一个皇帝能不能坐稳自己的位置的基础,没有这个系统的稳固,也就没有其他两个系统的稳定。

    第二个当然就是政令系统,这个一个皇帝权威的体现,任何施政方针,都需要通过这个系统来体现。

    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就需要第三个系统,也就是军队系统来制约。

    军队制约文官,文官制约內监,內监又制约武将。

    在明初的这个时期,前几任皇帝就是通过这种平衡来维持平衡,让皇帝的权威得到最大的体现。

    但是,这种制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在很多时候,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制约,这就主要看皇帝的手腕如何。

    朱瞻基如果只是想要保持稳定,那么他完全可以什么都不用干,只需要维护好三个系统之间的平衡就好了。

    但是他想改革,他想要让军队对外征伐,想要文官们依靠专业治国,想要內监和直属系统形成更严密的监控。

    那么他就必须要进行改变。

    任何改变都会破坏三者之间的平衡,所以这种改变的调整,在小心翼翼之余,必须要让所有人明白他改革的决心和方向。

    更要让这三个系统之外的全国老百姓,成为皇室的第三只眼。

    封建时代的老百姓是不受重视的,他们没有任何的权利,只是被剥削的阶级。

    但是这个阶级如果利用起来,哪怕只是利用一部分,能够发挥的作用一点也不小。

    这就需要舆论的引导和宣传了,所以成本哪怕再高,朱瞻基都要把报纸办起来。

    邸报是这个时代的官员信息渠道,那么办报纸的目的,就是形成一个全国老百姓都知道的信息渠道。

    这个信息渠道还只能由皇室控制,任何人不能插手。

    只有有利于统治的消息,只有有利于朱瞻基的消息才能发表,其他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干涉。

    在这样的思维下,朱有炖这个掌管天下文学,刊物出版的礼部郎中,就被朱瞻基推上了风口浪尖。

    朱瞻基用他,不是因为他的礼部郎中身份,而是他的皇室成员身份。

    身为朱家宗室,他几乎不可能背叛朱家,站在文臣,或者武将的一边。

    在朱瞻基的安排下,他夏天就从礼部去职,开始组建《大明皇家报》。

    除了少数礼部官员,这个报社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由锦衣卫,內监咨情司,还有通政司组成的内容部。

    这个部门主要负责报纸的内容采集,编撰。朝廷的政令,各地的官员贪腐案件,还有朝廷的改革方向,都会通过这个部门搜集。

    还有一个就是由內监印绶监,工部,内库组成的发展部。

    这个部门不管内容,负责纸张制作,印刷,广告,还有销售。

    內监和工部现在是朝廷两个来钱的大部门,他们生产的产品销售全国。可以说,广告根本不需要去找客户,他们自己的产品广告就能养活这家报纸。

    朱瞻基原本是想直接成立宣传部的,但是在考虑了一番之后,还是只成立了一个邸报司,归属皇室主管。

    因为他现在不是真正的皇帝,想要进行执政改革,做事容易,但是进行改制,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何况,一家报社已经能够暂时满足朱瞻基的需要,至于什么名号,关系并不大。

    朱有炖担任了邸报司的郎中,朱瞻基将礼部的一些关于出版方面的职权也划归到了这个新的部门。

    而报社的总编由解缙,胡俨他们这些内阁大学士担任,报纸上除了广告之外的任何版面,都需要通过他们的同意才能刊印。

    在印绶监大太监金阔主持下,內监在应天府,北平行在,杭州府,福州府,西安府,益州府,洛阳府,武昌府,南昌府,长沙府,肇庆府,一共设立了十一个印坊。

    这些印坊将会在应天府的报纸版面确定下来以后,通过通政司的驿站系统,以最快的速度拿到同样的排版,其后刊印。

    一开始,朱瞻基并没有想要做成日报,而是半月刊,也就是每半个月印刷一次报纸。

    至于时效性,暂时不去考虑,以如今的传播速度,哪怕朝廷大力推动,一些边远县城能在应天府出版一个月后拿到最新的报纸都是快的了。

    而报纸上主要刊登政令方面的消息,也不怕失去时效性,只怕偏远地区的百姓看不到报纸。

    朱瞻基对报纸的重视,在将近半年的筹备时间里,也让许多人看在眼里。

    不要小瞧了这个时代人们的智慧,舆论宣传,在任何时候都是重中之重。只不过,以前的时候,没有人愿意耗费如此大的成本,来进行舆论宣传罢了。

    为了一份报纸,这么多部门联合起来,成立一家新的机构。而后每一期的报纸,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往外卖,亏的钱都不是小数。

    在十年之内,朱瞻基都没有想过能赚钱,除了像应天府,宁波这样的地方可能会略有盈利。但是往边远地区卖一份报纸,亏的可能是好几份报纸的成本。

    因为这个原因,朱瞻基也不担心会有人跟风办报纸,因为除了他,没有谁能亏的起。

    何况,朱瞻基也不会允许跟风办报纸,哪怕是六部想办报纸都不行。

    拿到孔家所写的《国家与民族》,朱瞻基就已经考虑好了,第一期报纸将会在正月十六全国统一刊印,主要内容就是节选一些这本书里面的内容。

    从第一期报纸开始,就要在百姓心中树立起国家与民族的概念。

    不仅要让百姓明白国与家之间休戚与共,唇亡齿寒的利益关系。更要让老百姓懂得,在利益之外,还有更深层的集体荣誉与血脉感情。

    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这本来就是一项长期工作,肯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用几代人的时间来培养。

    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大明的殖民全球计划。

    即便以后的船都是蒸汽船了,但是去一趟东洲,西洲,还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