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烧烤之都
窦申与王方舟短暂拥抱之后,坐在了私家车的副驾驶位置之上。 吴皓坐在宽敞的后排座位上,一边闭目养神,一边听着车子里传出的轻音乐。 王方舟载着二人,向着美食一条街驶去。 看着窗外的雨景,窦申缓缓地说道:“方舟,一会儿别回去了,我们好久没见了,一起吃点饭吧。” 王方舟顿了一会儿,回答道:“老窦,吃什么,听你的,但是今天我安排。” “这怎么可以呢?赚钱都不容易,我们AA制吧。”吴皓突然插话道:“都是开工资的人,不差那百八的,要是一个人花,又太rou疼。” “皓皓,我们战友相见,我们两个掏钱就行,你一会儿给方舟把油加满如何。” “老窦,你这个办法最公道,我们就这样说好了!”吴皓不假思索的说。 窦申指着街口不远处的烧烤,自言自语道:“我们去吃烤rou吧,这个季节,烤rou风劲,我们还是顺着潮流走吧。”北国独有的一方文化,孕育一座城的风情。 每到这个炎热的雨季,五湖四海的人们,总会来到鹤城,品尝特有风味。 三人嗅着隐在风里的一股香气,走进宾客满朋的饭庄。 一个烤锅,一盆拌rou,亲朋好友坐成一圈,大碗喝酒,大口吃rou。 这种情景,许多鹤城人都亲身经历,且流连忘返。外地人来到这里,更是倍感亲切。看得眼花缭乱,吃得目瞪口呆。 全世界的烤rou有很多种类,比如国内的内蒙特色、新疆烤串,国外的土耳其烤rou、韩国烧烤等等。然而,鹤城的烤rou,却以其独特的味道,以及“只有想不到,没有烤不了”的多样性风靡于世。 ............ 三人坐在盛炭火的炉子旁边,看着有眼的铁盖。吴皓抢先说道:“好久没吃烤rou了,对考锅都有些陌生了。” “是啊,外面的人,都说我们这个城市,是世界大湿地。我们是唯一见证,这个城市的成长的一批人。鹤城中西杂糅,开放的质朴美食,百年传承。”王方舟望着点菜的窦申,附和地说。 “那个你俩忌口吗?”窦申突然回头问道:“有没有不吃的东西?” “老窦,我什么都吃,怎么都行!你问皓皓吧。” “我啊,杂食动物,全吃,随便点。”吴皓拿过碗筷,摆成三角形。 得到二人批示的窦申,转向柜台上的服务员说道:“给我来两组啤酒,三斤牛rou,将牛rou切成4-5厘米,介于块和片的形状。” “怎么切,就不需要您教我们了,我们店的牛rou,都是最新鲜的。”女服务员有些不耐烦了,不屑地说。 看到服务员的态度,满不在乎的窦申,自顾自地说:“让你怎么切,就怎么切?我说的形状,在烤制时熟得较快,又不会太干,口感最好。将牛rou放入盆中,加入豆油、五香粉、盐、味精、葱花、姜末等调料,最好加入切好的半个洋葱,营养提鲜,还可以加啤酒和一个生鸡蛋,保证牛rou的鲜嫩。” “哟,没看出来,小哥还是一个嘴刁的馋虫。”女服务员对于窦申的话语,有些意外。 对于窦申这种讲究吃喝的食客,明显不是那种司空见惯的群体。 尽管窦申的要求很苛刻,但是谁让顾客是上帝,再不乐意,也要尽量满足。女服务员冲着后厨喊道: “朱师傅,四斤牛rou,来个正牌吃货,要求都在纸上写着呢!” “好嘞,收到。”年轻的后厨,点头应承着,时不时地瞄着外面的窦申,一种熟悉的感觉,冲上心头。但很快又摇摇头,继续着自己的工作。 烤rou的关键在一个“拌”字上,葱、姜、蒜、酒自然是不可少的,但放多少,手上得有准。加盐更难,少了,没味,多了,压了rou味;早了,rou老,晚了,味入不进去。还有一项就是拌油,油少,沾锅,油多,冒烟。对于土生土长在这里的年轻后厨来说,对这些已经再熟悉不过了,多年的后厨经验,让他的手上功夫精进了很多。 很快,四斤牛rou便出现在三人的餐桌之上。 吴皓拿着小块牛油(牛脂肪)擦拭烤盘,牛油遇火即融化,这样可以防止粘锅,同时去除烤盘上铁锈味。 王方舟接过盛有牛rou的小盆,将rou摊在铁板上。rou与铁板亲密接触的霎那,“滋、滋......”声便响了起来,rou表面已经变了颜色,翻一下,再次响起滋滋声。 窦申夹起一块烤好的rou,递到吴皓的碗里,颜色是外表变色,内里鲜红的。 “吃吧,你是客人,你先尝尝。” 吴皓听到这句话,有些发怔,细细琢磨之后,笑着说:“也是,咱们三人中,我是唯一没有当过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