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1章真正的差距
第921章真正的差距 此时,王简、王宁和刘启开始合计开了,他们在一起商议一个和谈底线,把晋国的老底套出来,然后狮子大开口,让晋国不可能同意合谈。这样以来,即使百姓也无法原谅晋国。 一只信鸽飞向云霄,带着自己的使命飞向邺城。它最终的目的地就是邺城,在魏国金牌外交家常炜将接到一个他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 汉人在任何时候都不缺乏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英雄,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汉jian败类并不是这个民族的专属,至少在汉族这个古老的民族里,一直不缺少慷慨赴死的觉悟。 特别是在一个刚刚从四面楚歌的困难中走出来的魏国,昔日那种寄人篱下,犹如蝼蚁般的折磨,是每一个魏国人内心深处都难以磨灭的记忆。正是因为这种痛苦的回忆,魏国的所有人无比珍惜这个新生的国度。 自从邺城被围,已经是第十三天了,在第七天的时候,外围城郭已经丢失。现在大部分瓮城也三分之二陷入敌手。此时邺城人早已被了当初被冉智兵围城下的惶恐不安,在战争的洗礼下,所有邺城人的神经都变得粗大起来。望着血rou模糊的尸体,还有触目惊心的残肢断臂,那些将士似乎眼里没有任何情绪,把一碗碗红烧rou吃得津津有味。 一个校尉模样的将领对一个老者道:“告诉你很多次了,陛下早有严令。独子、未留下香火的青壮不得参军,即使参军也不得参加一线血战,我们必须给魏国留下足够的种子。” “你这个小将军说得是什么话,难道我的儿子就是命,别人的儿子就是草芥不成?”老者听到这个校尉拒绝的话,脸变得非常不好看。他转过头看着眼前这两个少年。两个少年年龄都不算很大,大的不过十三四岁,小的仅十一三岁。老者突然拔出了插在腰间的两把匕首,替给了两个少年:“怕吗?” 两个少年异口同声的道:“不怕。” 老者道:“既然将军不要你们参军,那咱们也要出一把子力气。我是太老了,不中用了。可是你们还年轻,有劲。你们拿着这把匕首,如果叛军冲过瓮城,你们给我一个设法捅死一个,如果你们捅死一个叛军,下辈子我还认你们当孙子。” “翁翁,如果我捅死两个呢?” “那我下辈子给你当孙子!”老者闻言哈哈大笑着,笑着笑着,笑出了眼泪。道:“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是晋国,咱们都是晋人。也遇到了国都被围。那个时候,咱们家是洛阳的,一大家子七十多口人呢。我的翁翁就告诉说,无论谁做江山,咱们只要按章纳税就好了。当年匈奴大军进洛阳城时,我的翁翁,就是你们的老祖宗还带着坊城的乡邻,弄了十几车粮食,一百多斤酒,还有四口猪,十几只羊去犒军。可是匈奴人不是人啊,他们吃着我们的粮食,喝着我们的酒,吃饱喝足以后,就在城中大肆屠戮起来。咱们这一大家子当初老老少少七十多口子人呢,结果半天功夫就让那帮畜生杀就剩九个人了,长房、三房、五房、六房、七房全部都杀绝了。后来,我就逃到了邺城,投奔了邺城的姑父。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咱们家的人口又慢慢多了起来,虽然比不上在洛阳的时候,可是总算有了四十多口人,可是等到羯人进邺城的时候,同样又来了一次大屠杀,差点把咱们家杀绝。这个时候,我总算明白了,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你们六叔和七叔参加先帝爷的军队,杀了不少胡人总算报了咱们家的血仇。咱们就算不反抗,等到叛军打进城里,咱们也难逃一死。横竖都是一个死字,就算死也要拉一个垫背的。” 老者啰啰嗦嗦的诉说着,听得周围的人们闻者落泪。 老者年纪稍大一点的孙子道:“翁翁,陛下难道不要我们了吗?” “陛下怎么会不要我们呢。昨天我还见到皇后娘娘和两个皇子呢!”老者道:“就算陛下被叛军拖住了,一时半会回不了邺城,这个邺城也不是他们想进就能进来的。” 考验一个民族的韧力,看的是她面对灭亡危机时的表现,考验一座城市是否坚强,则是看他面临战火时的姿态!魏国的邺城,不是晋国的洛阳,也不是东晋的建康,也不是后代金兵逼城时的开封!不是刘禅治下的成都,也不是民国的南京。 这是一座民族抗胡的旗帜,这是一座永远的丰碑,这是魏国汉人心中的圣地,如同虔诚的基督教徒心中的天堂一样。无数魏县在得知邺城被围之后,他们就开始了战争动员,把护军、郡国兵和乡勇都组织了起来,他们像一条条小溪,渐渐汇聚在邺城周围。 …… “冉智看样子还没有死心啊!”王猛看着情报,看着冉智的军队像吃气球一样越打越多,不少在观望的家族偷偷给冉智输血。王猛这个时候突然又想起了冉明曾经说过的话,欲先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事实上王猛一直在执行冉明的钓鱼计划,否则以邺城的城防水平,冉智的军队在缺乏攻城器械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占领外城郭的可能。 当然,这是冉明的计划不相符合。冉明只所以发起这个钓鱼计划,并不是冉明害怕士族门阀反扑,以魏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这些门阀肯定像历朝历代的开国时期一样,不得暂避锋芒,蛰伏待机。只所以制定这个狠毒的计划,主要还是移民有关。中国人的乡土情节非常重,除非万不得已,一般情况下,没有人愿意移民。哪怕那些做生意的商贾,他们在赚钱之后也是做着衣锦还乡的打算。 魏国虽然暂时没有人口暴增带来的压力,可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后世之人,冉明非常清楚汉人那近似乎于恐惧的繁育能力。无论是经历了秦末争霸或是隋朝末年的军阀混战,汉人人口都减少到了警戒线以内,像唐初汉初,汉人人口户都只有五百多万户,不足两千万口。汉朝和唐朝都差不多,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人口就翻了一翻,仅仅百年时间就突破五千万大关。 在古代和后世不同,没有高度繁荣的工业经济,仅依靠土地产出值,无法养活那么多人口。那么随着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困惑就会影响着国家的正常运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从繁荣到衰弱的悲歌,主要因子还是土地。想要把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掉非常困难,可是到问题爆发出来,再解决就晚了。所以冉明就想在这个时候把问题解决掉,不给后人制造麻烦。 只要牵扯到了阴谋造反,历朝历代都是以铁血手腕,血腥屠戮。冉明就想借助着这个机会,把参与叛乱的家族和士兵,全部发配到边疆地带。让他们去开发辽东和西域,甚至西伯利亚。汉人虽然不耐寒,可是在有了羽绒服和煤炭地龙的情况下,就可以避免大量冻死的悲剧。只要汉人在这些地方站住脚,真正意识到这些地方的保贵,谁也无法把汉人从这些土地上驱逐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