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六章:新世界岛的另一极(十二)
需要说明的是,马尔山脉的葡萄牙语原意就是“海岸山脉”,狭义的巴西海岸山脉即指向于此。 马尔山脉所对应的海岸线,会更容易受到航海者的青睐。 巴西高原在这个方位,陡然下降到海岸线边缘,形成了沿大西洋岸线的大峭壁景观。 这种山海紧密相连的特点,有利于天然港口的营造。 然而,这种结构也带来了两个负面后果:一是沿海与内陆的,交通分割的更加厉害;二是沿海平原的体量更为狭小。 以曾经充当巴西的,s都的里约热内卢为例,我们会发现其与圣保罗的区别在于——它是一个海港城市。 而圣保罗在地理上,是所对应的巴拉那高原,与大西洋沿岸的中继点。 里约热内卢所对应的海湾,叫作“瓜纳巴拉湾”,原名为里约热内卢湾,后世之名得自于港口。 最初,发现这个海湾的葡萄牙人,除了惊叹它所具备的天然海港条件以外,原本还认定,这个海湾是条大河的河口。 既拥有天然良港,又能够有大河向腹地延伸,这样的条件的确再理想不过了。 然而,在向内陆探索之后,葡萄牙人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这个海湾,并不是一条大河的河口。 相比南边的圣维森特岛,瓜纳巴拉湾所对应的山地,要更具峭壁特质。 这种峭壁特质,除了让通高只有38米的jd像,看起来更伟岸以外,更多是一种障碍。 当年,从圣维森特岛向内陆探索的葡萄牙人,翻过一道山脊,就能够发现“铁特河”的上游, 并顺着河流,向巴拉那高原腹地继续探索,包括建立圣保罗。 反观,从“瓜纳巴拉湾”出发的葡萄牙人,虽然同样能够在山脊之北,发现一条河流,它被命名为“南帕拉伊巴河”。 但这条横穿整个里约热内卢州的河流,却并不是巴拉那河的上游,而是独流入海。 其与海岸线平行的特质,非但没有办法,帮助里约热内卢的葡萄牙人向内陆探索,更为这个港口与内陆高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障碍。 里约热内卢的地理困境,是整个巴西高原沿海地区,与内陆地理切割的一个缩影。 不过,对于当时的葡萄牙人来说,这个问题暂时还不成为问题。 大西洋沿岸森林所孕育的巴西红木,以及依托雨林气候所开拓的蔗糖种植园,就足以让这片殖民地,变得有诱惑力了。 以21世纪巴西的经济和人口分布来看,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一线,看起来应该是绝对的核心区。 然而,在殖民初期,情况却并非是这样的。 埃斯皮尼亚苏山脉所对应的北部地区,很快显出了更高的经济潜力。 北部地区的潜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西洋沿岸森林中的红木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 二是拥有更多平坦土地,能够开拓更多的甘蔗种植园。 巴西东北城市萨尔瓦多,是这一区域的代表性城市。 对的,大家没有看错,这座巴西城市,与中美洲的“萨尔瓦多g和国”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