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托付
书迷正在阅读:狙影、误入系统群、火影里的全职猎人、尊上盛宠:魔妃很倾城、作死就不死、我不要随机、网游三国之奇迹、我若为神、快穿系统:反派即正义、道证诸天超脱之路
三日后,天蒙蒙亮时分,院子里有了动静,杨汉睁开了眼睛。 是大郎要去城里卖豆腐了。 杨汉看了眼天色,比往日早了一些,且吴伯吴婶也罕见的起来了,往常都是大郎独自一人cao持。 这也难怪,今日大郎一同带去的还将有臭豆腐,这是昨晚大郎一家商量很久才下的决定。杨汉只需要天亮起床,看看缸中所余多少,就能大概推测出这一家品性如何了。 芽儿在他一侧睡得很熟,他们住的是大郎弟弟的房间,杨汉这些日子从没有见过那人。不过浪荡之人,多半不会安分。 鸡未鸣,天还早。杨汉翻了翻身,继续睡去。 天亮了,芽儿最先醒来,她先是揉了揉眼睛,然后悄悄支起身子,观察杨汉。杨汉动了一下,他听到芽儿的松气声。 两人起床了,吴婶给他们留了饭,豆花与盐菜。后世南方人吃豆花喜欢加糖,此时当然不可能,糖很贵,一般人家哪里能当寻常吃物。 后世很多人不知道,此时的南北方口味刚好与后世相反,北方嗜甘,南方嗜咸。《梦溪笔谈》卷二四中记录到:“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 究其原因,这跟环境有关,跟生活质量更是息息相关。 在南宋以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一直在北方,北方人的生活要普遍比南方好些。而糖在十七世纪东南亚蔗糖大规模生产之前,一直属于昂贵之物。 一般平民只能少量吃些。 还要等到南宋时,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南方才开始得到大规模开发。经济重心自此从北方移到南方,之后再难以超过南方。 这从关系甚大的粮食产地就能看出。 先秦时以中原为膏腴之地,华夏民族从这里起源,三代皆都之;秦汉有关中熟天下安之说;唐宋都是说江南熟天下足(也可以说苏湖(太湖周围)熟天下足),说的是江淮地区;从南宋及以后,就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以前那里可都是人人惧畏的瘴疠之地,人口稀少,在北宋及以前一直都是流放之地。 这就是南方得到大量开发的一个佐证。 所以,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南北方的口味开始转变。变成了北方嗜咸,南方嗜甘。 还有个说法是古代北方冷,糖能提供大量热量,才形成了北方嗜甘的口味,此只能作为参考。难道说北方在明朝之前冷,之后就不冷了? 最可能的因素就是:一个地方的生活习俗总是贴合当地环境的,去除经济因素等后来人为的干扰。以生物的生理本能或者进化本质来说,南方湿热,流汗多,就要补充大量的盐分。所以,就形成了古代南方嗜咸的口味。 北方确实需要大量的热量以抵御寒冷,所以储存脂肪就要厚些。另外同一物种寒冷地区的体型要大一些的原因,就是寒冷会减缓生物发育成熟的时间。相对来说,生长年限就会长些。 当然也不是绝对,看看几千年来中国北方的草原人,冬天冷起来能冻死人,白灾让人人色变。 但个子一点也不高,反而矮的可怜。还形成了特有的人种特征:如大饼脸,眯眯眼,小矮个,罗圈腿,腰粗如桶,个矮如桩,从来都是横向发展。因为饮食的原因,显得敦厚粗壮。还是后世膳食结构改善后,中国境内的草原人才个子增高。如果去过蒙.古国的人就会发现,那里的草原人跟中国国内的虽然属同一族群,但身高差异明显。蒙.古国境内的人还保留着他们祖先草原人的以上特征。 芽儿吃的很香甜,杨汉自从病后胃口一直不好,但为了不让芽儿担心,他还是努力的吃完。 去厨房送碗筷时,杨汉看了一眼腌菜缸,只少了一层,也就是大约一百块。杨汉心中明了,这一家人善良,朴实,勤奋,不甘于现状,但又没有太大的野心,属于那种小富即安的类型。 杨汉望向芽儿,她正在洗碗。 其实他根本不必担心芽儿的独自生存能力,他没来到大宋前,就是芽儿照顾了杨武文三年。 杨汉松了口气,他可以放心的将芽儿托付给大郎一家了。 但这还不够,他还要再为芽儿创造一些保障。 天黑后,大郎挑着担子回来了,他显得很兴奋。一整天都心事重重的吴婶迎了上去,不知说了什么,院中吴婶的声音明显高了一些。 杨汉芽儿与吴伯坐在堂屋中,杨汉发现吴伯也多了些焦虑。 “他爹,你看那个臭豆腐真的卖了五十文钱。”吴婶喜笑颜开的捧着一个布包进来。吴伯接过去,慢慢打开,果然有五十文铜钱。 他胡须抖动了一下,吴婶将铜钱拿给杨汉看。 杨汉微笑点头,重新递给大郎,问道:“大郎哥,卖的还顺利吧?” “嗯,顺利,顺利。我才摆出来,一会就卖完了。”大郎搓着手,脸膛很红,犹显得有点激动。 “哎,谁能想到这么好卖。”吴婶感叹。 “大郎,将钱给汉哥儿。”吴伯突然说道。 “哎。”大郎将钱递给杨汉,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 杨汉摇头道:“我不能要。” 大郎无措,吴伯与吴婶也有点发急。 杨汉说道:“吴伯吴婶,我跟芽儿的命都是你们救的,我们还要感谢你们收留我们兄妹二人。给钱就见外了,况且这本就是你们自己所得。” “可是,汉哥儿,主意是你出的。”吴婶急道。 杨汉笑着摇头,岔开话题道:“这个臭豆腐的生意可以长期做,如果供应充足,每日一贯钱还是能卖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