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上课(二)
李琮一听颜彦有事要报备,以为又是关于战事的,忙问道:“哦,是什么?” “皇,前几天,民妇走访了民妇的那几个庄子,发现了一点问题,我们这边的土地大多种的是小麦,亩产最高的是一石二斗,可民妇从书看过,前朝时南边的水稻亩产已经达到了将近三石,南边水稻可以种植两季,加起来亩产相当于六石,可我们第二季种的黍米或粟米产量还不如小麦,基本在一石左右,这还是等的良田。手机端因此,民妇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那些靠近水源的地方不干脆种植水稻?”颜彦斟酌着问道。 “你连这些都懂?”这下连太后都惊讶了。 “太后,以前不懂,这不成亲后第一次接触俗务,身边又没有一个懂行的人,民妇怕别人糊弄,便自己翻了翻书,这才知道,我们古人的确有很多智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颜彦由衷地夸了一句。 “可当地人并没有种植水稻的经验,贸然让他们改种水稻会不会太冒险了些?还有,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是面食,佃户们种什么不得听主子的?”李稷问。 这个问题他也调查过,也和李琮商议过,可惜一直没有拿出什么有效的章程来。 这不,李稷刚一说完,李琮把话接了过去,“是啊,目前的粮食产量的确是一大难题,这么多人想吃饱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农业司那帮官员们也没少发愁,可惜一直没有什么好的建议。你有什么想法尽管放心大胆地去试,不管成不成,都跟我说说,我想知道,成,成在哪里,不成,又错在哪里。” 他隐隐有个感觉,说不定颜彦又能带给他一点意外之喜呢。 “皇既这么说了,民妇还真有个想法,民妇知道汉朝农业的改善和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农作物种子有很大的关系,虽说我们现在因为西夏和蒙古的关系不与西域各国通商了,但我们可以开辟海航线,可以通过海航线把我们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运出去,同时也引进些海外国家高产的农作物种子。”颜彦建议道。 她知道同时期宋朝的海外贸易相当发达,可惜大周这几任皇帝都把精力放在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工业、农业、商业都没有发展起来,唯一可以称道的是军事起宋朝时应该略强一些。 “海航线?”这个词对李琮和李稷等人来说显然十分的生疏。 “这个我知道一些,我老家那边是靠海的,听说早年间有不少人出海去和交趾、吕宋、天竺、蒲甘、暹罗等地做生意,像是彦儿说的,把我们的瓷器、丝绸和茶叶送出去,带来他们的宝石、香料、漆器、金银铜锡等物。”太后说道。 “可据东南那边沿海各知州的官员们说,出海的风险极大,那些出海的人十有五六是不来的,而且那些人大多是壮年小伙。”李琮说道。 位之初,他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陆路走不通走水路,可水路风险也太大了些,这些年连年的征战,大周剩下的壮劳力不多了,他不敢冒这个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