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挽明在线阅读 - 第21章 考核官员的标准

第21章 考核官员的标准

    黄立极虽然不得不认同了崇祯提出来的两个目标,但是他和皇帝相处的这几个月里,让他感觉到这两个看似空洞的口号,并不会是崇祯今天开会的目的。

    正当他琢磨着崇祯提出这两个目标,究竟想要做什么时,朱由检终于再度开口说道。

    “想要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自然就要发展大明农业和同业的生产能力。

    而想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最主要的还是直接面对大明百姓的地方官员,特别是3000多个管理大明一地的知县。

    俗语说的好,蛇无头不行,知县干的不好,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一地的百姓。所以吏部要对各地知县重新进行甄别,有能力者上,无能力者下。

    今后吏部提拔官员,无知县经历者不得为封疆之臣,非封疆之臣不得为首辅。”

    “陛下,入内阁者必翰林也,这是祖制啊。”张瑞图震惊之下,竟有些不顾礼仪的打断了皇帝的话语。

    对于他们这些翰林出身的阁臣来说,崇祯的这个说法无疑是断绝了,在京城熬资历的翰林院学士们的通天之途。

    对于张瑞图的失态,朱由检并没有不满,他只是平静的说道:“过去的内阁任务主要是为皇帝拟诏,自然是要才学出众的翰林学士入阁。

    但是现在的内阁主要任务,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因此自然要让能够解决问题的实务官员入阁。难道各位以为朕说的不对吗?”

    虽然皇帝的说辞损害到了翰林院同僚的利益,但是黄立极的心却安定下来了。虽然在崇祯的支持下,他推进了内阁改革制度,也取得了和张居正相去不远的政治权力。

    但是到了现在,黄立极还没想明白,自己究竟拿着这个权力要干什么。

    从成祖建立内阁制度以来,进入内阁的阁臣们,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就是,从皇权手中取得失去的相权。

    在以往,内阁做的不好,都可以推给皇帝,因为皇帝不勤政,才导致国事日渐败坏。

    但是新内阁成立之后,崇祯已经把行政权力转给了内阁,黄立极也许可以借口崇祯干涉太多,导致内阁无法有效的推行自己的治国之策,但肯定不能以皇帝没放权,所以内阁什么都做不了当做挡箭牌。

    虽然崇祯设置的两个目标看起了有些不切实际,但是对于黄立极来说,倒是有了一个可以抵挡言路攻击的挡箭牌。

    对于皇帝改革吏制的主张,黄立极是完全支持的,更何况还是打着这么两面大旗,去清理东林党占多数的地方官员。

    如果没有崇祯提出的两个目标,黄立极想要让内阁颁发的政策,切实的在地方上实施。最多也就是调整几个督抚一级的官员,再往下调整必然是要被清流们攻击弹劾的。

    但是现在,按照皇帝的主张推行下去,大明所有的地方官员哪怕都调整了一遍,那些清流们也不敢公然跳出来唱反调。

    黄立极在其他人说话之前,抢先说道:“陛下的主张,老臣是无限赞成的。不过这样大规模的调整,会不会让有些人说,老臣是在打击报复,进行党争呢?”

    朱由检对着黄立极微微颔首说道:“如果我们不颁布标准,随意斥退提拔官吏,自然容易被人诟病。所以我们先制定一个标准,然后按照标准来提拔选用革除官员不就好了吗?”

    黄立极顺势问道:“那么陛下所谓的标准是什么样的呢?”

    朱由检快速的说道:“先核定每个县过去的几年的平均农业产量,工商业产值,田地税收,工商税收,然后我们每年做一个统计,如果这个县的经济数值是不断上升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认可当地县官是做出了成效的。

    当然除了这些数字之外,我们还应当确认他在任时,修建了多少水利设施,多少道路等有益于当地民生的事务。要是一个知县在任内什么都没做,显然也不应该得到嘉奖提升。

    当然想要做到以上这些,吏部就必须先整顿内部,我们不能指望一群无能者去挑选有能力的人才出来。”

    对于崇祯调整吏部的设想,黄立极很快就表态支持了,他非常希望能借着这个机会,在吏部安排进自己的人员。

    有了徐光启和黄立极的支持,内阁成员们不得不再次赞成了崇祯这个调整大明官员的一揽子计划。

    完成了自己今天参加内阁会议的目的,朱由检决定要给这些内阁阁臣们一点反馈。

    他转头对着王承恩小声说了几句,王承恩便从身后的案几上取过了一个印匣,然后摆放在了崇祯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