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轻工重工
机工部的一个委员在一边插话,说:“你好张顾问,我是小李,主要做轻工方面工作,我们这边轻工这块现在问题最多,希望能找到一个有效的方向,现在辽东轻工业园算是国内最成功的轻工产业园了,能不能请张顾问抽时间到部里指导一下。” 张兴明冲他点点头说:“你好李委员,轻工这块事实上比重工还要复杂,事实上我们涉猎的也不多,但相对重工来说,轻工有一个好处,就是转型快,尾巴少,包袱轻,只要多了解国际环境,相应的调整集合,这块比重工更好安排。比如具我所知,从东欧到苏俄的轻工基础都特别薄弱,轻工产品供不应求,为什么不能整合一下主动走出去呢?” 李委员叹了口气,说:“我们没有进出口资格啊。” 张兴明说:“现在不是进出口贸易已经改革放开了吗?我还真不太清楚。” 郁部长说:“改革放开这个话题到是说了有些年头了,但事实上变化不大,由其是系统内部,基本没有什么变动,到是民间变化不小。这也是想向你张顾问求助的原因。” 张兴明想了一下说:“这样吧,我过几天就要回京城,等到时候我带几个人到部里来参观学习。” 老爷子和陈副总端着茶杯向这边走过来,郁部长说:“好,那我就在部里恭候大驾了。” 张兴明摆手笑着说:“得,您可别这么说,你是长辈,这不是叫骂我嘛。” 其实随着改革的进程,市场化经济的逐渐抬头,国内原有的计划市场已经濒临崩溃,但死而不僵,仍然在地方上坚强的挣扎着,形成了这一时期非常特色的地方性经济结构,也给许多地区的市场发展增加了许多麻烦。 而在90年代初这段时间,轻工业的波动是最大的,国企僵化但是亲儿子,资源资产众多,私企渐渐增多却没有什么资源,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但就像张兴明所说,轻工转型快包袱少,生存机率比重工大太多,经过整合转型兼并改制,最后活下来的要比重工这块多的多,反而成为最稳定的行业。 老爷子把手里的茶杯放到桌上,乐呵呵的问:“说啥呢这么热闹。” 郁部长笑着说:“和张顾问请教一下轻工改革的事,这方面目前国内来讲张顾问是权威。” 陈副总说:“轻工方面问题多但不大,还是多考虑一下重工这边,现在重工这块咱们和外头差距太大了,而且越落越远,这马上国家又要进一步放宽政策了,等外面大批进来,咱们重工这块路怎么走?重工影响的可不是一城一地。” 石钢的李经理说:“陈副总这话说的对,现在确实头疼。不过,现在国内特钢这一块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结果还是不错的,最起码没被落下,还追了几步,这也是小张顾问的成绩。我这来啊,也是来取经的,要说技术方面,目前也就是和祥这头的几个研究所了,成果累累啊。有时候一想,都感觉丢脸。” 张兴明摆手说:“可别这么说,这不是谁个人的责任,咱们主要就是吃亏在信息不畅通上了,离的太远,信息跟不上自然就会落后,再说这几年以来,咱们国内的发展还是有目共睹的,咱们已经被国外称为中国速度了,咱们国土广大资源丰富,只要有信心,赶超不敢说,迎头并进应该还是有可能的,必竟人家先跑了上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