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玄幻小说 - 大时代之小投机者在线阅读 - 第二章 下海(2)

第二章 下海(2)

    骆大明毕业于中科大地球物理专业。地球物理专业是个冷门专业,全国当时只有北大,科大,云大几所学校有这个专业,毕业分配基本基本上是国家科研单位,大学老师。按现在的标准,应该是高大上的专业。而且科大在当年是跟清北齐名的三大名校,号称是,‘、“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说的是科大学风很刻苦,读起书来不要命。不像现在科大落到全国高校十名开外,算不得是超一流了。而当年科大本科学制五年,比清北多上一年,号称是打牢基础。本科招生一年只招清北的三分之一人数,在各省的招生分数线还常在清北之上。当年骆大明高考那年,东南省的科大录取线就是全省第一,高过清北。骆大明虽说是本县城高考状元,可是毕竟山明市在东南省只是个小县城,骆大明的成绩在全省各市状元堆里就算是差了,所以虽说是被科大录取了,没能到第一志愿生物系,被调剂到冷门系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地球和空间系当年在科大是小系,全国一届才招40多人。平均录取分数线略低于整个学校的录取线。不像现在,地球和空间物理系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实力大幅增长,成为科大著名的大系了。学校和系的地位和实力在骆大明毕业后这几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可惜当年骆大明毕业时,正是92年,邓公南巡的那一年,下海一时成为热及一时的话题。在造导弹的收入不如卖茶叶蛋的社会现实大背景下,年少轻狂的骆大明自以为凭自己聪明的头脑,下海捞世界,还不是手到擒来。而且当时东南省和广东省都是改革开放的热土,下海回家捞世界貌似很合理的逻辑。

    年少轻狂,这个词在骆大明40岁之后,被他反复用来总结自己的人生和教育他的女儿。当年骆大明的班主任刘老师,得知骆大明居然敢放弃分配北京中科院的机会,主动要求下海回原来小县城的家时,是被雷到了。骆大明平时在学校学校成绩一般,中等偏下,家庭背景也是一般中等偏下,看不出有啥过人之处,他都敢放弃分配下海博一把,凭啥?当时班主任掌握着用人单位的资源,虽说学生都是包分配的,可是分配到北京中科院研究所和分配到下面的地市单位,按照正常的成年人的思维来说,区别还是巨大的。因此刘老师想不通了,这孩子不懂事瞎折腾,父母也不懂吗?于是刘老师本着爱护学生的心态,在决定分配方案的那天中午,专门亲自到学生宿舍找到大明,告诉他下午就要定最后的方案了,让他给家里父母再打个电话,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骆大明说,不用了,问也是白问,他自己就能决定。最后在老师的再三说服下,骆大明还是给家里父亲打了个电话,说明了自己想下海折腾的想法,和老师要求跟家里确任放弃分配的情况。结果不出意外,父亲表示支持骆大明的想法。骆大明虽说完全没有社会经验,但是总是名牌大学毕业生,知道下海折腾没有资金是不行的,他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根本没有钱富余让他折腾。而且事实上,如果不是知道家里实在是经济压力太大,以致于骆大明父母一辈子一直吵个没停,骆大明也许不会走上这条貌似响应时代号召,实则充满风险和艰辛的下海之路。因此骆大明在这个关系到他一辈子人生路的电话中,提到下海要有启动资金,问父亲能不借到钱。骆成去明明知道他借不到钱,不知道出于怎么样的考虑,但是绝对不是正常同时代父母的思维,告诉骆大明,可以带他回老家找他meimei借到。他有个meimei嫁得不错,妹夫家境不错,能借到钱。既然这样,打完电话,骆大明就跟老师说,确定了,放弃分配,自谋出路。知道这个结果,刘老师也有些意动了,也许时代确实变了,他落伍了。虽说科大是著名大学,可是在文革中受冲击,从北京下迁流放,一度流落到河南南阳,后来南阳不接收,又流落到安徽安庆,也呆不住,最后总算合肥接收了,在合肥落了脚,扎了根。因此科大虽说是中科院的直属大学,可是在中科院自身难保的情况下,科大的日子也过得一般。作为学校一个普通年轻教师,他对自己的前途也有些不确定。安徽是内陆农业不发达地区,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跟从沿海开放地区来的学生骆大明比,刘老师感觉自己有些差距,因此老师把骆大明请到家里吃个便饭,聊聊天,看看到底他的想法有没有可取之处。刘老师的宿舍在东区一教对面湖边的一栋老单元楼的三楼,50平米一居室住着老师和师母和他们五岁的女儿。骆大明带着女友一起去老师家。骆大明的女友孙丽姬是他同年级4系的校友,为跟骆大明在一起,吃了不少苦头。当年谁也不知道,更大的苦头在后面,所以虽然在学校在一起时就常吵吵闹闹,觉得性格不和,闹过几次分手,可是分分合合,最后到毕业了,没有像后来的大学生那样毕业后各自各奔东西,而是准备结婚了。刘师母是学校少年班的班主任,年轻漂亮,女儿活泼可爱,一家人住在小一居里,虽说有些拥挤,倒也其乐融融。当时他们家的住房条件,在学校年轻教师里,算是好的了。骆大明有个老乡师兄,也留校当老师,娶了天体物理系主任的女儿,还没有孩子,只在北区平房分到一套间。骆大明在小县城的家里,住自己家盖的上下两层8间的大楼房,自己有个20平的单间,三兄妹各自有自己的单间,自然不会对这种小住房有啥羡慕的感觉,因此在老师家时夸夸其谈起自己的那个山头小楼。那房是骆大明上初三时,父母抓住机会,卖两只家养的猪,再找同事借了两千元,在万元户的年代了,花了不到一万元建了一栋小楼,父亲终于在他45岁时,取得人生最大的成就,让一家人住上自家的楼房。也许是私人盖楼房的故事刺激了老师夫妇,也许骆大明夸夸其谈的对未来的分析让他们觉的受启发了,也许单位的竞争让他们觉得不厌其烦。总之,骆大明毕业离校后,刘老师也离开系里,到学校实业总公司去做总经理助理,而师母后来还出国去日本读博士,都走上了追逐时代潮流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