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永世帝唐在线阅读 - 第四百一十三章:三套方案

第四百一十三章:三套方案

    虽然不是有意显摆,但殷清风的心情的确很好。

    无论是改变货币面值,还是成立军事学院,那都是抄袭别人的创意,唯有用水泥做出榫卯状的构件才是属于他自己的。

    中国的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桁檩、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就是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的。

    榫卯结构的建筑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结构的地震响应。

    应县木塔只是现存的一座建筑而已,毁于历代战火的建筑多了去了,榫卯结构的建筑在古代根本不稀奇。

    建造出一座座精美的宫殿、房屋、寺庙的古代的木工匠们,不知道远在河姆渡新石器时期的先祖们,就已经住进了榫卯结构的房屋。

    几千年前的那些河姆渡干栏式房屋,应用了大量的凸型方榫、圆榫、双层凸榫、燕尾榫以及企口榫等榫卯结构的木质构件。

    木质建筑需要砍伐大量的古树,还不耐火烧,坚固程度也不如混凝土建筑。但浇筑而成的混凝土建筑也有其缺点,如抗拉强度不高,早期强度低等。

    殷清风不是学建筑的,以他的水平,建一个二层高的楼房或许还可以。建造跨江跨江大桥呢?建造三层甚至五层以上高度的建筑呢?在一体浇筑的前提下,如何解决抗拉强度不高的问题呢?

    而最关键的是,他可不敢保证他捣鼓出来的水泥是否能达到某种标准。

    结合他的担心和混凝土建筑的缺点,他觉得把混凝土和榫卯结构结合在一起,才会更完美。

    当这个想法冒出来来,殷清风让任云舞去和木匠配合,尝试着这种可能。

    实验的时间不长,三天后任云舞就送来了一个凉亭和一个房屋的模型。

    然后,殷清风像玩儿鲁班锁一样,拆卸、组合,再组合再拆卸,玩的不亦乐乎。

    在确定可行后,他就把任云舞派去建造潼关黄河大桥了。

    看着韦氏族人像死了爹娘一般的表情,殷清风笑了,“新学年开始前,学堂会统计学生的数量,如果还需要增加房屋的话,韦翁的后辈们一定会住进更坚固更宽敞的房舍的。”

    自从南朝梁吴均所作的志怪说集《续齐谐记》传出后,世人就渐渐开始在九月九日这一日登高以求避灾祛瘟。

    而且,在地气上升、阳气下降之时,登高可以更好地避开地气,更多地接纳阳气。

    他们这些长辈还没享受避灾祛瘟、接纳阳气的高层房屋呢,晚辈倒先住进去了,不甘心啊。

    又是韦文宗上前说道:“殷侯,文宗代族人请问,韦氏可否请殷侯的部曲出手,帮韦氏建造这般的房屋。”

    好啊,正缺少榜样呢。有韦氏带头,房地产就可以搞起来了。

    殷清风为难的说道:“可以是可以,但清风手下那些人,不是在建造桥梁,就是在城内修建水渠。短时期内,恐怕”

    韦文宗欢喜道:“只要殷侯应允,韦氏等得起。”

    接下来的参观,韦氏族人就有些心不在焉了。殷清风干脆带他们直接去食堂。

    距离食堂大门还有几米远的位置,韦氏族人就嗅到了浓郁的rou香味。

    即使他们心中有所猜测,等他们进了食堂内,还是露出惊讶的表情。

    他们既惊诧这宽敞得难以想象的房屋里,竟然会同时有这么多人一同进餐,又惊诧这些人的吃食,还惊诧这么多人在一起,竟然没有半点杂音。

    “这、这”韦纲都不知道今天他都惊讶了多少回了。

    殷清风向旁边虚引,“韦翁,咱们先坐下说话。”

    韦氏族人只好收回好奇和惊讶的眼神,随殷清风落座。

    刚坐下,韦纲有按捺不住了,“殷侯,这里是”

    殷清风道:“这里是这些佃户们共同进餐的所在,清风命名这里为食堂。”

    食堂倒也贴切。可然后呢?为什么要集中在这里一同进餐?

    韦津见殷清风只回答了一部分,他代韦纲问出了问题。

    殷清风道:“这些佃户是从不同的州县集结而来的。不管是口音,还是习俗,都有很多的差异。

    为了便于管治,就要融合他们,让他们相互接触、相互了解。”

    勉强说得过去吧。

    韦保峦接到暗示,问道:“既然太子有意废除奴婢制,为何这里还有这么多的佃户?”

    我韦氏献出了土地,奴婢也都放良了,结果你这里却蓄养了十万八万的佃奴,你和李世民这是在戏耍韦氏吗?

    而且,一个上县才多少人丁?

    问得很不给面子啊。不过殷清风也早料到会有这一问的,“首先,他们不都是佃奴。

    这里的房屋,这里的吃食,还有这里的学堂,诸位也都见到了。有谁不向往?

    百姓嘛,图一个终日温饱,就是天大的愿望了,何况这里的吃食堪比公候、子嗣又可读书识字呢?

    自从这梧桐新村建立后,四周投奔的百姓是蜂拥而至。拒绝他们,就可能让他们丢命。上天有好生之德,而且这里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大量的人手去做。”

    好生之德?好不是贪图他们的劳力?说得好听!卑鄙虚伪!

    “说完人丁来源,清风再说说这梧桐新村。

    潏水以东,昆明湖以南至终南山山脚,以及沣河西岸,清风名下的土地近一百五十万亩。

    十万亩的土地用来养殖三十余万头只的牛、羊、彘、驴、鸡、鸭、鹅、兔等,更有十万余尾的鱼,另有四十万亩土地,则是用来种植果林和菜地,现在这些人,勉强经营过来。

    一百万亩的土地,每年产的五谷,若是运出去贩卖,可得一百六十万贯上下。那些家禽家畜和鱼虾、果子,每年最少的收益也在一百万贯左右。”

    一百五十万亩的土地,产出是两百六十万贯?骗谁呢?韦氏献上去的那两千多万土地,一年的收益才多少?

    “但,事实并不如此。

    除了五谷外,家禽家畜那些,每年除了这些佃户要吃食外,还要献于宫内。每年的实际收益只有五十万贯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