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永世帝唐在线阅读 - 第二百四十二章:羞于启齿

第二百四十二章:羞于启齿

    客人走了,武士彟回到书房发呆。

    在殷清风已经终止的计划里,诱使别人来加盟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加盟者的加盟地,也就是加盟了之后要在哪里经营,不是加盟者说的算,而是通过抽签来决定的。

    抽签的借口是“为了公平”,谁都知道晋阳、洛阳、襄阳、扬州、益州等地人口众多,而嶲州、振州、桂州则极其偏远。到底谁能去哪里,全交给皇天去裁决,希望他们不要质疑皇天的旨意。

    但真实的目的,一个是想他们支持水泥路的铺设,第二个是要在尽量多的州县里培养商业氛围,而第三个才是殷清风的小算计:让那些家族因钱财而产生嫌隙。

    原本殷清风后续的文章就做在这里。但他现在叫停了计划,那他是否要接手继续呢...

    当时他问殷清风,如果他们私下调换加盟地怎么办?殷清风说,没关系啊,只要查到就解除加盟关系啊。

    他又问,可是匠术已经传出去了啊。殷清风说,没关系啊,让他们加盟进来,就是要他们去经商。他们已经在经商了,我的目的达到了啊。

    他不甘心的又问到,那解除加盟之后,他们从别人手里学到匠术怎么办?殷清风说,好办啊,只要有证据,是谁传的就解除谁的加盟关系啊。

    殷清风最后解释道:前几年一定会很乱。那些人认为天高皇帝远,就可以不守规矩,但咱们还有瓷器、还有茶叶没推出来呢。之前谁不守规矩,再一次加盟时不带他们玩儿不就行了?

    而那些不守规矩的,到时又想加盟到瓷器和茶叶里面来怎么办?把这些年欠下的钱补上,然后再当着所有人的面发誓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如果这一次还不吸取教训,那就把这些家族彻底划进黑名单,不但不允许他们加盟新的产业,而且他们以前所有的加盟内容必须全部停止经营。

    他问到,那他们不停止怎么办。殷清风说,让守规矩的加盟者去讨伐他们啊。还有,以前没有得到加盟资格的人有很多,把那些不守规矩的加盟地让给这些人,让他们去争斗啊。

    一百个家族去赚钱好,还是十个家族去赚钱好?

    他问不下去了。

    他不是没有问题可问,而是殷清风已经给出了答案。

    比如说,他想问,加盟者有一百人,而天下现有三百州,理论上每人可以在三个州开设滋味楼或仙居坊,但他们只交了一个州的加盟金,而其他两个州的经营则被他们暗中隐瞒了下来经营。

    他都能想到殷清风会说,他们经商是好事啊,让他们去。等到加盟瓷器茶叶的时候一起算账就是喽~~~

    哎~~~殷清风这小子,人情世故和政治上虽然很幼稚,但在经商这方面,真的是无人可比。

    他都能想象出,经过一两次折腾,那些世家在殷清风面前的态度是如何的。但这只是对殷清风的,不是对他武士彟的。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不自信将来能在暗中掌控永业集团了。

    他记得殷清风说过一句话:这世上最难的,是建立一个秩序和遵守这秩序。现在他来制定商业秩序,而那些家族必须要遵守。

    所以,他不在乎谁去加盟谁又做了龌蹉的事儿,只要他能持续的推出新的产业让人去加盟,就必然有机会整顿好这秩序。只要人们习惯了“听他的话”,这秩序就算建起来了。

    那一刻,他“看到”了殷清风描绘的未来。

    许敬宗的消失,或许是殷清风发出的一个信号,也或许不是。但他随之想到的是,殷清风终有一天要成长起来的。他不确定,及冠之后的殷清风的精力是在仕途上多一些,还在是永业集团上多一些。

    他有些担心武君雅到时能否完全接替他的位置。

    虽然君雅的年龄是殷清风的一倍,但殷清风平时接触的人,可都是大唐权倾一时的人杰。而君雅在别人的眼里,只不过是他武士彟的侄子、只不过是殷清风放在台前的一个小人物。到时,那些被收买的人,是向殷清风这个帝婿效忠还是武氏?

    殷清风曾说,等静淑断乳之后便要接到山庄去住。这,是另一个不好的信号。

    联姻是为了什么?联姻之女要传达家族的需求,要夫家来完成本族的意图。可是静淑完全接触不到家族,对家族的情感又会有多深?到时能帮到家族吗?

    那联姻还有什么意义?岂不是孙权嫁妹——赔了夫人又折兵?

    君雅想要暗中掌控集团,前提是静淑必须要帮他。没有静淑的帮助,君雅随时可能被踢出集团,还谈什么掌控?

    若这一切,都是从殷清风第一次踏进应国公府之前就算计好的,那...就太可怕了...

    武士彟越想,心越寒。

    殷清风站在渭河岸边,等待着第一块桥板的铺设。

    依靠自身重量,架起多日的桥墩已经将河床底部完全压实,基本再没有下降的空间了。所以,铺设桥体的时机到了。

    因为要把新桥建成一座可在桥下通航的高桥,所以南北两端要铺设引桥。现在引桥已经铺好,接下来就是要铺设桥体了。

    两艘围船停在第一座桥墩的两侧,上面的工人和引桥上的人要确保桥板在落下后能达到无缝对接的程度。

    为了保证工人的体力和落点精准,每艘起重船上都有预备队。

    起重船上的工人小心的控制着预制板的高度和方向,围船上的人仰着头等待着桥板的落下,岸上的人同样紧张的注视着一切。

    不管殷清风的设想再好、不管前期桥墩是否已经达到预期,只要这块桥板没有落下,只要所有的桥板没有完全搭建上,用水泥铺桥的设想就需要改进甚至放弃。

    李世民同样没有错过今天这样重要的时刻。

    他领兵东征西讨,大小河流渡过无数,可只有灞桥等少数的桥梁是石质的。想要渡过其他河流,只能临时搭建浮桥。

    渭水有桥,灞水有桥,是因为这里是咸阳、这里是长安。在天下其他地方,百姓想要过河,大多只能乘坐渡船。

    用水泥建桥,快速和牢固只是其中的两个优点,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随时随地的建桥。再宽再湍急的河流都不怕。

    只要每条河流都能架上桥梁,无论百姓的出行还是政令的传达,都必然畅通无阻。

    所以,今天他必须要到场。

    李世民身后还站着一群锦袍的人。

    他们是关东各世家的人。

    亲眼确定水泥的用途,只是他们此来的一个目的。饱读史书的他们同样明白桥梁的作用。

    赵郡李氏的人感受最深。因为,洨河上有他李氏子弟李春建的一座敞肩石拱桥---安济桥。

    敞肩拱是相对实肩拱而言的,即,在大拱两端各设小拱。小拱可以增加泄洪能力,减轻洪水对桥的冲击力。

    以往传统建筑方法,一般比较长的桥梁往往采用多孔形式。这样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缓,便于修建。

    但是多孔桥也有缺点,如桥墩多,既不利于舟船航行,也妨碍洪水宣泄;又由于桥墩长期受水流冲击、侵蚀,天长日久容易塌毁。因此,李春建的安济桥因为河心不立桥墩而让他们李氏族人感到自豪。

    但现在,这座多孔的水泥桥,距离河面二十米,桥墩间距三十米,既不怕水涝又不影响船只通行。最关键的是,安济桥耗时十年,而这座桥,最多四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