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永世帝唐在线阅读 - 第十六章:丰收之后(二)

第十六章:丰收之后(二)

    等月眉舒服了些,殷清风才匆匆跑了回来。

    “还请各位长辈原谅小子,刚才这事情小子也第一次遇到,一时间乱了分寸,还请多多原谅。”

    “哼!暂且饶你一回,速去将这新式种植稼禾的法子写出来,算是你向各位长辈赔礼了。”

    能这么说话的,也只有李世民了。但殷清风能说啥。

    “是、是、是,都是小子年幼,办事没有章法,请长辈们多担待。

    这时光也近午了,庄子里备了些吃食,各位长辈cao劳一上午,且坐下休息一二。稼禾种植的法子,小子这就去写。”

    把他们扔去吃饭,殷清风又去看看月眉怎么样了,对于殷清风来说他们可没月眉重要。

    殷清风一边拍着她的后背,一边问道:“丫头,好点儿了吗?”

    月眉扬着小脸儿,“郎君,月眉给你丢脸面了。”

    “这次不算,别说你了,我听了也想,只是强忍着罢了。咱不能和他们比,他们都是骑马拼杀得天下的,咱是小孩子,没事儿。”

    “月眉下次不会了。”

    “好了,都过去了,来帮我个忙。”

    一听有事要她做,月眉这才精神了一点儿。

    “先帮我找块布来帮我把手缠上。”

    不明所以的月眉问道:“郎君,这是....?”

    “忘了我说的了,我这笔体和大唐流行的不一样,秦王让我把这怎么种地的方法写给他,我自然不能动手了,我这不是找借口吗?一会儿还得你来写。”

    这么一说月眉算是明白了,笑嘻嘻的给殷清风当同谋。

    李世民要的资料,殷清风前一天就让月眉写好了。

    陪着月眉嬉闹了一会儿,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他才装模作样的走了出来。

    来到中堂的时候,李世民问话了:“你小子的手怎么了?”

    殷清风一本正经的回道:“回秦王,小子刚才忙中出错,将手碰伤了,幸好有月眉在旁帮衬。”

    李世民将那摞纸接了过去,低头仔细看了一遍,又传给其他人浏览。

    等众人都看完了,李世民说道:“你再详细的说一遍。”

    殷清风走到众人正对的位置站好,“这个农庄现有土地四十万亩,人丁三千户共计一万八千一百一十人。

    以今天的收成来看,四十万亩产粮应为八十万石左右。

    同时,这一万八千一百一十人,按照平均每日进餐两斤算的话,一年应消耗粮食十二万五千石左右。

    如果他们是普通农户,每年还要交的租庸调和地税,折合成粮食应为六万到七万石。

    那么,这个农庄每年结余的粮食,大约是六十一万石,可对?”

    看到众人一起点头,殷清风差点没笑出声来。他停顿了一下,平缓的说道:“能有这么的粮食结余,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齐心合力劳作。

    可是,这个农庄之外的农户又是什么样子呢?

    大唐的赋税以户来计算,丁口多的农户与丁口少的农户,要交一样的税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外如是。

    除此之外,每丁授田不足百亩、亩产为一石左右、该交的租庸调、地税还得交、该留做种子的还要留、有牲畜的还要喂养牲畜、还要拿出一部分粮食,去换取其他生活必需品...

    剩下的,就是这户人家的口粮了。

    如果,这户主是老男、是中女、是小男、是残疾、是寡妻呢?

    如果,还要供养一个孩子读书呢?

    如果,有人生病了呢?

    如果再有天灾呢?

    这户人家有能力度过灾年吗?”

    本来,刚还沉浸在六十一万石的结余中。现在,众人的美梦被殷清风的诘问,无情的击破。

    每一个问题,都恍若巨锤。

    每个人的脸上,如挂上了一层寒霜。

    因为他们清楚,殷清风说的没有错。

    均田令,看起来很美好。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不可能达到律令中规定的田亩数。

    没有足够的田亩数、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只要殷清风问的那些问题出现了一到两个,对于这些农户,就意味着灾难来临。

    当他们的心,降到谷底的时候,殷清风接着说道:“小子最后想说的是,其实...以关中之地...完全可以..做到...一年...两种。”

    “一年...两种?”众人在心里一起画了一个问号。

    “等等!”李世民腾地一下站了起来,“你刚才说什么?关中地区可以一、年、两、种?”

    殷清风轻轻点了下头。

    “腾~~~”其他人一起站了起来,不可思议的看着殷清风。

    殷清风对他们的反应并不奇怪。

    一向重视农业的中国,从东周开始便进入了精耕细作时代。

    铁制农具、防涝防旱、水利灌溉、追肥、二十四节气、复种、轮种、饲养业、春小麦、冬小麦...现代的农业生产,无非也就是这些。

    以农具为例:在机械化出现之前,所有的农具在隋唐之前基本都已经出现了。之后就算有新式农具出现,也大多是一种改进的性质。

    刚才李世民问的是,关中地区也可以一年两种。由此可见,这个时代的人对一年两种并不陌生。但是,他们为什么惊讶呢?

    因为他们不知道,从五七零年开始一直到七五零年之间,地球或者说中国将处于暖期。这两百年的温度,要比现代的略高一点点。而且,这个时期的降雨量,远比现代要充沛得多。

    但是,这时人们的种地的习惯,还是沿袭以往的。

    从公元二零零年前后,也就是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公元五零零年,中国的气温一直处于下降期。而且,五零零年前后的温度,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低点。

    虽然从那以后,温度在持续上升,但北方的政权却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隋朝虽说统一了天下,可是秦淮以北的种植习惯却没改。

    殷清风之前问过杜丙,也向杜伏威和单云英求证过。他们的回答是,现在淮河以北,每年只种一茬庄稼。

    如果没有他们再三的保证,殷清风也不敢说出一年两种的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