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香草天空
此时正是薰衣草盛开的季节,香草天空俱乐部前院露天停车场对面的实地演练场中的几个花坛及车位间隙的花坛里种满了薰衣草,整个香草天空俱乐部都弥漫着花香,这种香味也一直充斥着李莎在香草天空的日子,凝结成恒定的记忆代表,以至后来只要见到薰衣草,李莎就会想起这段日子。而那是李莎第一次见到,并知道了那种花叫薰衣草。 整个高尔夫俱乐部是提供会员休闲娱乐练球服务的。而俱乐部收银员的工作主要是cao作系统做新会员冲会员费和减增老会员消费或续费的,最重要的工作是清算会员每次来的打球消费,从会员进门起,就会有球童来取水单放在每个会员固定休息位置的茶几上,练习球是按桶算的,30元一桶,大概是直径20CM高25CM的桶,一桶大约不到50个球,基本上来说,每个会员来一次是3桶起消费的。 在香草天空俱乐部,李莎几乎可以天天见到周晋,他的球包就寄放在俱乐部里,只要人一来,就有球童主动给他拿包出来放到他喜欢的最左端的台位上。白色红纹饰的球包立在那里远远望去像一只巨大的保龄球瓶,跟下面的大片草坪绿色形成鲜明对比。 李莎所在的收银台的位置刚好能远远地望见那个台位,当然也能望见周晋挥杆打球的样子。他的胳膊是古铜色的,强健而有力,黑色8号杆儿是他最常用的,穿着宽松的T恤和五分短裤,挥杆时扭腰的动作矫健而优美。跟来这里打球的其他会员不同的是,他从来不戴帽子,也从来不会跟临席位的人聊个没完,甚至不去主动接触他们。孤高的像一个王子,毋庸置疑,那一段日子里他是李莎心中光芒四射的王子。 每次打球的间隙,周晋会到俱乐部的咖啡厅去喝一杯咖啡或者点那里的餐,又或者简单地翻阅高尔夫杂志。俱乐部的人从老板到后厨帮厨阿姨,没有人不认识他的,厨师会特意记着他爱吃什么,爱吃什么口味儿的,只要他说一句照常,用不了多久,服务员就会给他端上他爱吃的东西。另外就是他从来不喝俱乐部的茶,俱乐部单存着他自带的茶叶,每次只要他一来,服务员都会立马泡好给他送到台位休息区的茶几上。 从李莎来到香草天空后,他每次还增加了一条习性是到前台跟李莎打声招呼或简单地聊几句,这让李莎既激动又害怕,激动的是她的王子特意来跟她打招呼,害怕的是旁边的同事嫉妒的眼神和过后的冷言冷语。 而李莎也因周晋很快成了香草天空的名人,大家都知道周晋对这个姑娘不一般,不过大家对她这个名人的态度也很不一般。年轻的服务员及收银姑娘们对她嗤之以鼻,已婚的煮咖啡师和帮厨阿姨则笑着等看她的好戏,或者间接地用奇怪的口吻问她一些婚恋观问题,总之在香草天空,李莎从未听过正常口吻的话,也没有一个真心的朋友,不过此时陷入周晋光环的李莎也来不及思考这些。 香草天空是七小时两班倒休制,即早八点到下午三点一班,下午三点到晚上十点一班。每当李莎休息的时间里,只要周晋在俱乐部打球就会邀请她坐在自己的休息区观看自己打球或者给她讲一些高尔夫球的常识,有时甚至会手把手教她打球。那一阶段是李莎来北京以来笑得最多的日子,她深陷幸福,而这幸福也使两人的关系急速升华,最终搞到了一起。 那天周晋带她去温楴尔德大酒店,李莎知道会发生什么,全程红着脸却没有拒绝,好在周晋出入温楴尔德大酒店不用登记女客信息,不然她真不知道那里的前台会不会嘲笑她这个刚成年的十八岁女孩。 十八岁的天空是什么颜色?不知道别人的怎样,李莎的是风雨中的彩虹色,其中就有一抹薰衣草紫代表她梦幻的爱情,试问有多少十八岁的乡下姑娘能拒绝这样的颜色出现在她们的天空呢?也许只有出考题的命运才知道吧。 一个月后,一场夏日雷雨彻底击碎了李莎的紫虹。夜间临下班时的电闪雷鸣令经理着急,因为球场草坪上还有一地客人们打落的高尔夫球需要清场,尽管所有球童都已经开始下场清理了,然而满满一场地几乎要把草坪绿色盖住的白球还是告诉经理他们一时是清理不完的,而这球要是等暴雨过了把草坪泡成湿泥地了再捡可就困难了,一来踩得草坪会变形,二来球入泥坑,笨重的机械自动捡球车可就不能下场地了,全靠人工捡捡两天两夜都未必捡得完,因此必须得抢在下雨前或下雨时草坪还未变泥地之前捡完。眼看暴雨说来就来,经理一着急就让俱乐部所有当班人员都到球场去清场,当班的李莎自然也不例外。 然而在她们刚进入场地没多久雨就下了起来,一群小姑娘、小伙子挽着裤腿儿着急忙慌地追着捡球车淋着雨搜寻着整个场地,很快雨越下越大,众人都湿透了,眼看球还有近一半,于是赶忙上球台找了雨衣穿了继续清场,可是挽着裤腿儿的腿脚却依然泡在冰凉的雨水里,直忙活了近半个小时,才终于清完。 而这一淋一泡不要紧,生生把每月准点来例假的李莎淋得月事推迟了,本来没当回事,可偏巧撞上同宿舍意外怀孕的晴子打胎回来后疼痛难忍,痛哭流涕地找同宿舍帮厨阿姨要姜糖水炖鸡蛋。 那阿姨也是刚来没多久,对这小姑娘是真心同情,忙忙地给她炖了姜糖水鸡蛋来,并说:“你们这些女孩子年纪轻轻的根本不懂得爱惜自己的身子,将来有的是苦够你们受的。我活了这么大,第一次见你们这么糟践自己的女孩子,你是这样,小洁是这样,下一个还不知道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