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十三)
上书自辩,从来都是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稍微慢一点可能就没有申辩的机会了。 京中弹劾的消息送到庐州之后,陈佑立刻就安排驿传把早就写好的《答质疑状》快马送至京中。 与其说是回应弹劾,不如说是直言喝骂御史司宪。 他在奏章中就说了两件事,余小林被判斩刑乃是国法所定,以及龚家受刑者皆是从犯,未有无辜良人。然后他重提肃政司设立的初衷,直言肃政司一干司宪若有疑惑,当随法司至庐州调查,而非坐在京中闻风而吠。 除了陈佑,判案的正主冉益谦也一起上疏,他的火气倒是没陈佑那么大,只是说国家法纪乃是重中之重,不可轻忽云云。战斗力远远比不上陈佑。 陈佑这份奏章内容公开之后,御史台和肃政司立马就炸开了,纷纷上疏弹劾陈佑侮辱言官阻塞言路、以求蒙蔽圣听,总之是怎么严重怎么来。 当然,他们也没忘了借案子的判决来证明陈佑多么丑陋不堪。 这正和陈佑的意,就在御史司宪的奏章堆满政事堂诸相公案牍的时候,李明卿等人正坐在同明殿内讨论陈佑的奏疏——谈论军政的那几份。 自从出发前往庐州,陈佑平均下来是两天上一份奏章,或是谈论魏王,或是建言军政,总之是让赵官家能实时把握他的思想动态。 他的奏章上得比较勤快,可能是因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缘故,有时候提出一个看法或建议,不久之后就会自己把它推翻。因此赵官家就没及时批复他的奏章,而是一直积压着,隔一段时间集中答复一次。 这些奏章的内容,有些会放出去让人知晓,有些则不会。不过涉及到军政的奏章,只要赵元昌考虑之后认为没多大问题的,就会转给政事堂或者枢密院,让相公们提前考虑权衡。 言官弹劾陈佑滥权枉法,赵元昌自然是知道的,所以就召集相公们来议事。能让陈佑去做的就直接批复了,不能的就驳斥掉,顺便带着借此机会敲打一下陈佑,让他去做都督府长史,是要他稳住淮南不要生事。 他对陈佑还是有些不满的,身为一地节镇,底下出了命案你竟然没把它压住,最后闹得中外皆知,要么是你能力不行,要么是你没用心。 从君臣相识到现在,陈佑能力如何赵元昌心知肚明,所以只能是他陈将明没有用心。 只是看陈佑这一沓一沓的奏章,有一时疏漏也正常,故而他才只是敲打一番作罢。 讨论了大概一个时辰,最终在几位相公之中确定了夏粮入库之后攻宋。 确定要用兵,各项准备工作就该悄悄展开了。比如兵马调度、粮草辎重等等。 首先定下来的是水军巡江,由于武昌节度还在宋国手中,江陵水军和洞庭水军暂时动不了,只能按照陈佑建议的,让淮水水军南下巡江,顺便配合步军演练战术。 再之后就是招抚吴越,使者是税务监黄世俊,也难为他老人家大把年纪还要去出使。 还有就是北边事务,周辽两国大战没有小战不停。这是王朴的建议,一为练兵;二来通过谍报得知辽国内部有部族因为攻燕收获不多而对当今辽帝不满,可以通过连绵不绝的战事来放大不满促使辽国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