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在线阅读 - 第四百九十二节 满清社会的弊病(3)

第四百九十二节 满清社会的弊病(3)

    满蒙八旗在特权制度下,从二三十万人,膨胀到了两百万,其中满人数量已经超过了蒙古人,因为满人主要住在城里,蒙古人却住在草原上放牧,卫生条件,医疗条件的影响,加上喇嘛庙信仰让大量男丁不事生产,政府通过财政供养这些喇嘛,让大量蒙古平民限制自我生育,导致城市满人快速增长,草原蒙古人却趋于稳定。

    尽管满蒙八旗在政治上,依然是一个族群,满人住在城里,却能通过做佐领、统领这样的职务,分配到草原上各个军镇统领蒙古人,但他们的自我认同依然是满人,蒙古人上层跟满人一样,他们也住进了城里,上层是融合的,下层则分化开来。

    满蒙族群,加上汉八旗、回部八旗,让满清人口达到了五千万。可动员能力,却大大地域两千万的时代了,现在让满清动员两百万軍队,他们几乎连粮食供应都无法保障,因为已经重新落入精耕细作农业时代的满清,已经无法养活两百万脱产士兵,所有人都必须为了自己的生计工作,而且基本上只能糊口。

    贫穷是相对的,底层的穷,上层的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矛盾。汉八旗现在不但不再是社会的稳定器,反而成为社会最不稳定的一个阶层。

    大量兼并回部人口,在自耕农时代,物质带来的文化稳固性还能让汉八旗保持耕读传家的传统,但当财富开始分化之后,大量汉八旗人口沦为赤贫状态,底层民众受教育水平低,保持文化的观念弱,甚至让回教信仰开始在汉八旗底层开始扩散。当然,固有的传统是,他们只将信仰当作是一种保护,他们寻求那些在底层社会秘密发展的宗教组织的保护,而不是真的虔诚。

    同样汉八旗底层还出现了白莲教、天地会等宗教特色的组织。青帮、盐帮等帮会势力也开始变强。

    汉人是有忍耐力,但同时又拥有造反文化的民族,汉八旗不是纯粹的汉人,文化也不纯粹,但依然带有这种特色,因为史记、水浒传这些故事也在汉八旗的上下阶层中流传。谁不知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雄音,谁不知道杀人放火受诏安的至理。

    汉八旗作为农耕民族,还是聚居的,聚居民族组织起来的成本更低,因此这几年,汉八旗中开始出现各种暴动,也是从费尔干纳盆地到波斯高原,最后到两河流域传递,这些暴动大多数是零散的,因此还无法形成推翻满清王朝的力量,但已经出现了苗头,让满清高层十分担忧。

    采取的措施是抑制兼并,加强镇压,前者基本上没起到什么作用,因为社会中最强大的统治力量,从八旗权贵,到地主豪强,他们都是兼并的受益者,镇压倒是压制了叛乱,但没有解决矛盾。

    这几年道光开始推行新的制度,已经不是脱胎于游牧的军事化八旗制度,而是开始采用农耕式的保甲制。两种制度有共同之处,都是将社会底层高度组织化,不同的是,一个是通过牛录佐领等基层军事官员,快速将男丁武装起来随时发动军事行动,一个是通过牌长,保长等基层农业官员排查隐匿人口,目的是为了防贼。一个是为了快速让丁口行动,一个是为了将丁口固定。

    保甲制度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定居农业区,防范了最小的叛乱苗头。

    满清社会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周琅也执行很严厉的保甲制度,还用现代管理方式,强化了传统的保甲制,传统社会,缺乏数字管理能力,保甲制度一直是时紧时松,可是周琅将其制度化,常态化。

    但周琅跟道光在目的上有本质不同,道光是为了皇图永固的将人口限制在土地上,周琅则是为了防止工业革命对农村冲击下造成的社会秩序崩溃。他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内乱,让工业的力量平稳的,有序的完成对社会的改造。

    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就业机会,加上抢到的海量海外耕地,中国并没有因为土地不足而引起农村社会无法维持的现象,所以周琅在用严格管理农村的制度下,将军事跟保甲制结合在了一起,完成了当年王安石改革中希望达到的乡兵武装,但为此付出的是大量的财政对农村的补贴,通过军费,工业化创造出来的海量财富,进入农村。

    王安石的北宋时代,不具备这种财力,满清更不具备这种财力,因此满清无法做到限制农业人口流动的同时,将农业人口武装起来,因为那些忙是吃干闲时喝稀的农民,根本就没有体力在农忙之余进行训练,为这些人提供口粮,又是无法承受的负担,更何况还要为他们提供武器装备,甚至像周琅那样发军费了。

    这些弊病让满清虽然能勉力维持稳定,相比这一带历史上的统治,战乱更少,但却带来了持续的战斗力下降,满清最有战斗力的,也只有三十万常备部队,后备兵役制度根本没有建立起来,从这点上来说,满清军事力量在财富增加和人口暴涨的时代,反而大踏步下降。已经开始弱于,人口数量一直增长缓慢的奥斯曼帝国,所以这些年满清对奥斯曼帝国,甚至开始保持守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