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万里归客
书迷正在阅读:末世之一人之下、魅医倾城:逆天宝宝腹黑爹、凌天俊杰、武道独尊、星际编年史之光明与黑暗、秦末风雨、墨客江湖行、完美神豪在都市、武道邪神、苍生仙祖
御前会议的目的其实已经达到了,军方的重臣都已经表达了他们所有的意见,只剩下最终的决策了,而军方这两天会完善北疆的防御计划,因为今年的计划是北守东攻,这些方略三总部已经讨论过了,结果已经送到了御前,只不过朱允炆还没有做最后的批示。 让朱允炆感到欣慰的是,虽然三总部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其计划的可行性、进攻性和细致性比以往都要强上许多,倒不是说这些人的能力要强于齐泰,而是因为齐泰是文官,他今天做兵部尚书,明天可能会调到吏部任职,所以他的心思不可能全部放到兵事上,但军方则不同,他们不可能调职,所以只能在本职工作上做的更好,所以其专业性、主动性和扎实程度都不是兵部可比的,当然这也得益于从这些年从军校培养出来的优秀的参谋人才。 徐辉祖返京之后,被任命为参谋部侍郎,朱允炆给他的任务是思考,思考大明的整体战略。在朱允炆看来,整体战略思想是大明军方最缺乏的东西,这并不是说大明没有人才,而是因为以前的体制不允许他们往这个方向努力。 众人走后,朱允炆屏退众人,望着墙上的大明地图发呆。 该怎么办呢? 朱允炆相信盛庸、瞿能的能力,再加上第一、第二近卫军,征服朝鲜应该不难,而且不管是谁杀的李芳干,也不管对方居心何在,但对方却给朱允炆打开了一扇窗户,要不要顺势控制朝鲜呢? 可是朝鲜山多林密,土地贫瘠,一旦被某些别有居心的人挑拨,恐怕会搞成大乱子,昔日唐军征高丽,不就无法立足,最终退回大同江以北吗? 想到这里,朱允炆突然想起来,唐军无法立足的原因是西北战起,也就是吐蕃走下高原,与大唐争夺河西,牵扯了唐廷大部分兵力,所以才导致唐军无法在朝鲜半岛立足。 如今来说,蒙古的威胁并不大,他们连遭重创,需要休养生息,理论上不会大举南下,年前瓦剌派来的使者本身就说明了,瓦剌人并不想大动干戈,他们也需要时间接收黄金家族的政治和军事遗产。 这么看来,大明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西北。 想到这里,朱允炆想起了平安,平安自年前被派往西北,防御帖木儿东侵;不久之后,情报司司长铁无尘亲自赶赴西北,主持情报工作。 平安和铁无尘几乎每天都会发来军报,包括西北军队的组织和部署、嘉峪关的布防以及哈密、阔端等关西七卫的情况,除此之外,还有更西面的东察合台汗国的情况,东察合台汗国也被称为“别失八里”,它是昔日察合台汗国的一部分,而西察合台汗国已经成为帖木儿汗国,所以东察合台汗国是大明与帖木儿汗国之间的缓冲地区。帖木儿如果东侵,必然先击败东察合台汗国,所以对于东察合台汗国的情况,朱允炆非常关注。 朱允炆自知军事能力有限,所以不喜欢打冒险的仗,对于可能来到的帖木儿东侵,他要求平安以防守为主,死守嘉峪关,同时对哈密等七卫、对察合台汗国进行武器和粮草上的支援,拖慢帖木儿东侵的步伐,最好把帖木儿拖死在半路上,那就是最完美的结局了。 虽然平安不喜欢这种打仗方式,他更喜欢带着骑兵纵横驰骋,攻城略地,但是皇帝有命,他也只能遵从,而且他也没有消极怠工,而是兢兢业业,不敢出任何差错。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个公爵来的太容易,平燕之后论功行赏时,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很多人觉得按照皇帝的策略,谁都能打赢,皇帝使出了狮子搏兔的架势,从粮食上对朱棣禁运,逼迫其仓促出击,同时组织近五十万军队四面围攻,让其顾此失彼,最终迅速平叛。但即便如此,皇帝仍然力排众议,封其为公爵,这让他感激涕零,同时也让许多人妒忌万分。 不过平安倒也不担心,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只要皇帝给自己机会,自己迟早能立下匹配公爵的功劳,但也有前提,那就是皇帝要有雄心壮志,如今看来,皇帝的雄心还在自己的想象之上。 和朝鲜一样,西北的军报六百里加急到达京师,也需要十天左右,所以朱允炆知道的消息实际是十天之前的消息,而关于东察合台汗国、帖木儿汗国的消息,恐怕是一个月,甚至两个月之前的消息了。 ...... 嘉峪关长城如同一条巨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它如同一道铁闸,挡住了塞外的漫漫黄沙,给关内和西北的百姓带来了安定、祥和的生活。 嘉峪关修建于洪武五年,由大将军冯胜督建,冯胜取西北后,当地已经完全胡化,作为生活在长江边上的地道华夏人,冯胜对当地的胡音很不适应,觉得如同到了异国,所以只是劫掠一番就回师了,后来依山修建了嘉峪关,将汉代的西北方向玉门关、阳关东移了千余里。